- 營養支持目標:維持體液和電解質平衡
營養支持重點:術後先以中央靜脈營養為主要營養支持方式 -
- 全胃切除後,單次進食過多或大量碳水化合物,就容易導致傾食症候群 (dumping syndrome)的發生
- 一般症狀通常出現在用餐10~15分鐘
- 病理生理機制為食物 (尤其是醣類) 快速由食道進入空腸,同時分解產生高滲透壓小分子營養素。促使水份從血漿和細胞外液滲人腸道,造成空腸膨脹,同時也導致循環血量及心輸出量減少。
高滲透壓食糜激腸黏膜細胞分泌血清素、血管收縮素、組織胺等,造成腸道痙孿、蠕動過速及腹瀉。
由於缺乏胃部做為醣類吸收的緩衝空間,因此葡萄糖快速且大量的進入血液中,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血糖下降。
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厭食、虛弱、冒汗、心跳過快、冒冷汗、低血糖等。
- 出院後營養照顧原則
- 少量多餐,固體與液體食物避免同時食用
- 提供足夠熱量40 kcal/kgBW及蛋白質1.5~2.0 g/kgBW攝取
- 脂肪:佔總熱量30%,適量使用中鍊甘油酯,避免脂肪吸收不良。
- 醣類:複合性醣類為主,減少精緻醣攝取,增加水溶性纖維攝取量。
- 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葉酸、維生素B12、鐵
- 避免酒精、刺激性食物
- 水分攝取充分,避免於進餐同時飲用
- 進餐採半坐臥的姿勢,餐後左側靜臥30分鐘以減緩胃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