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二次營養師

膳食療養學

申論題

擬答
  1. 營養支持目標:維持體液和電解質平衡
    營養支持重點:術後先以中央靜脈營養為主要營養支持方式
    1. 全胃切除後,單次進食過多或大量碳水化合物,就容易導致傾食症候群 (dumping syndrome)的發生
    2. 一般症狀通常出現在用餐10~15分鐘
    3. 病理生理機制為食物 (尤其是醣類) 快速由食道進入空腸,同時分解產生高滲透壓小分子營養素。促使水份從血漿和細胞外液滲人腸道,造成空腸膨脹,同時也導致循環血量及心輸出量減少。
      高滲透壓食糜激腸黏膜細胞分泌血清素、血管收縮素、組織胺等,造成腸道痙孿、蠕動過速及腹瀉。
      由於缺乏胃部做為醣類吸收的緩衝空間,因此葡萄糖快速且大量的進入血液中,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血糖下降。
      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厭食、虛弱、冒汗、心跳過快、冒冷汗、低血糖等。
  2. 出院後營養照顧原則
    1. 少量多餐,固體與液體食物避免同時食用
    2. 提供足夠熱量40 kcal/kgBW及蛋白質1.5~2.0 g/kgBW攝取
    3. 脂肪:佔總熱量30%,適量使用中鍊甘油酯,避免脂肪吸收不良。
    4. 醣類:複合性醣類為主,減少精緻醣攝取,增加水溶性纖維攝取量。
    5. 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葉酸、維生素B12、鐵
    6. 避免酒精、刺激性食物
    7. 水分攝取充分,避免於進餐同時飲用
    8. 進餐採半坐臥的姿勢,餐後左側靜臥30分鐘以減緩胃排空
擬答
  1. 定義
    1. 厭食症
      1. 嚴格的熱量限制導致體重顯著低於理想體重,並維持各種干擾體重增加的行為。
      2. 即使體重已過輕,仍極度懼怕體重增加。
      3. 對於身材、體型認知異常,對於自我價值與體重認知異常,同時自我否定目前體重過輕的情形。
    2. 暴食症:
      1. 列暴食行為且與補償行為同時發生,平均一週不低於一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即可辦定為暴食症:
      2. 一段時間內吃下異於常人量的食物。
      3. 暴食的時間內,具有失控的感覺。
      4. 採用補償行為,如:催吐、瀉藥、利尿劑、進食、激烈運動等來預防體重增加。
    3. 嗜食症:
      1. 一段獨立時間內 (任何2小時內),吃下超過多數人在同一時間內所能吃的食物量
      2. 嗜食症發作時,感覺缺乏自我行為控制能力
      3. 進食速度超過平常速度
      4. 大量快速進食,直到自我感覺極度不舒服
      5. 即使不餓,也能吃下大量食物
      6. 進食後,產生厭惡感、憂鬱感或罪惡感
      7. 即使無飢餓感,仍然吃下大量食物
      8. 發生頻率每週至少一天,且持續三個月以上
      9. 無代償行為的產生 (與暴食症最大差別)
  2. 厭食症及暴食症之比較
    1. 相同點
      1. 行為方面:有代償行為的產生
      2. 情緒方面:都有激動、沮喪、發脾氣、情緒起伏過大的心理狀態
      3. 心血管方面:都有心律不整及低血壓
      4. 腸胃:可能產生過飽感覺
    2. 相異點
      1. 內分泌狀態:厭食症沒有月經、暴食症月經不規則
      2. 血液:暴食症較容易發生低血鉀
      3. 泌尿系統:厭食症容易發生腎結石
      4. 消化道系統:暴食症較常見牙齒腐蝕、腮腺腫大、食道炎
      5. 呼吸功能:暴食症較容易發生吸入性肺炎
      6. 體溫體力:厭食症較容易發生低體溫、怕冷、疲倦、虛弱、行動力不佳
      7. 毛髮指甲:厭食症較容易發生毛髮稀疏、色澤變淡、指甲薄軟、出現溝紋
擬答
  1. 癲癇為SLC2A1(solute carrier family 2, facilitated glucose transporter member 1)基因缺陷,造成葡萄糖載體-1(GLUT-1)功能異常,造成大腦無法使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
  2. 生酮飲食為低醣高脂的飲食組成,因此造成體內必須以脂肪酸作為能量來源,然而在醣類不足情況下,脂肪酸燃燒不完成,而形成酮體分子。
    酮體相較於其他營養素更容易跨越血腦屏障供應大腦細胞需要的能量,同時生成γ-aminobutyric acid(GABA),GABA為神經抑制傳導物質,因而改善癲癇病人腦部不正常神經傳導的狀態。

※陸續更新中....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

聯絡我們

我們將儘速跟回覆您的訊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