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專技高考公衛師

健康社會行為學


申論題

擬答
  1. 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
    在擬訂計劃的開始即進行評價的工作,它是一個連續的工作。在進行過程中對於各項活動是否按原訂計畫進行的一種品質管制的步驟。包括:
    1. 此衛生教育計畫程序為何? 如何執行?
    2. 此衛生教育計畫需要哪些資源?資源分佈狀況為何?
    3. 執行此衛生教育計畫的工作人員需要哪些教育訓練?
    4. 有多少學童參與此衛生教育計畫?
    5. 學童的健康需求是什麼?
    6. 藉由此衛生教育計畫能增強學童的哪些能力?
    7. 此衛生教育計畫可能會遭遇哪些困難?
  2. 衝擊評價(Impact Evaluation)
    評價標的群體(學童)的「素質、增強與使能」、「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在經由教育介入後,是否有改變?
  3. 成果評價(Outcome Evaluation)
    評價「健康」與「生活品質」改善的程度,包括:
    1. 流行病學的診斷評價:行為改善後,評價健康問題是否解決?流行病學的診斷是否為真正的健康問題所在?
    2. 社會學的診斷評價:因社會問題而引起的健康問題解決之後,生活品質是否因而改善?社會學的診斷是否正確?

以學童肥胖防治為例之評價指標:
  1. 過程評價:
    1. 工作人員的訓練計畫是否適當?
    2. 場地合適性
    3. 時間安排
    4. 參與情形
    5. 時間金錢投資效益分析
  2. 衝擊評價:知識、態度、信念、價值等行為立即改變的程度
    1. 計算食物熱量
    2. 規則運動
  3. 成果評價:
    1. 體重減輕
    2. 生活品質改善
    3. 健康情狀況增進
    4. 罹病率
擬答
以健康促進五大行動綱領降低電子菸使用率之防制策略
行動綱領說明降低電子菸使用率之防制策略
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building healthy public policy)
  1. 健康的公共政策意指所有部門的政策必須關心到健康及公平,並對健康的衝擊負責。
  2. 其主要的目標為創造一個導引民眾有健康生活的支持性環境。
  3. 結合多樣但互補的方法,包括立法、財政措施、徵稅及組織改變,並且強調導向健康、社會及收入之政策行動,以促進更完美的公平。
  1. 菸品健康福利捐及菸品管理。
  2. 修法以規範電子菸使用。如:菸害防制法增訂電子菸規範。
創造支持性環境(creating supportive environment) 舉凡與生活有關的物理與社會環境,包括居家、生活、工作、玩樂、成長等環境 營造無菸支持環境。如:菸害防制法第15條、16條公告禁止吸菸的場所。
強化社區行動力(strengthening community action) 此部份可透過NGO或NPO組織來進行,列出社區可協助的範疇,透過具體有效的社區行動來設定優先順序和計畫策略來促進健康。 設計一個誘因激勵社區民眾自主參與戒菸達到計畫目標。
發展個人生活技能(develop personal skills)
  1. 運用衛生教育技巧,培訓和宣導等方式,傳播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強化民眾的認知與態度,培養健康行為,建立民眾的能力。
  2. 結合學校、家庭、職場與社區,透過專家、教育、廣告及志工等,來協助提供健康的資訊,提升個人及社會的能力。
辦理菸害教育宣導-運用多元大眾媒體,辦理反菸企劃活動、菸害防制年報、菸害健康識能推廣、青少年戒菸教育種子人員培訓等,以全方位通路辦理菸害防制教育與宣導,強化拒菸戒菸及反菸品危害的觀念、加強個人健康行為維護、辦理青少年及年輕族群、軍隊與職場菸害防制工作及全方位菸害防制教育與宣導。
調整健康服務取向(reorienting health services) 指的是健康服務機構應跳脫三級、二級預防至初級預防。健康服務需要以更寬闊的胸懷來進行,且應重視不同文化的需求。
  1. 藉由國小、國中、高中健康教育,宣導戒菸之重要性。
  2. 提供多元化戒菸服務-持續提供民眾具便利性、可近性之戒菸諮詢專線服務、門診戒菸治療服務、無菸醫院網絡發展與品質提升、醫事機構戒菸服務系統功能擴充與維護。
擬答
風險溝通:指風險評估者、管理者、消費者、業者、學術界及其他利益團體在整個風險分析過程中,互相交換有關風險、風險相關因素及風險認知的資訊及意見。
  1. 缺乏主動溝通、完整溝通、公開透明溝通、即時溝通
    提供疫情資訊不足,未能以易懂字句且即時明確傳達疫情之主要訊息,未參與互動對談,無法有效地將疫情健康風險之相關因素的訊息及意見於民眾之間交流,及缺乏監測疫情評估結果。
  2. 強化民眾對新冠肺炎防疫行為之風險溝通策略:
    1. 評估疫情對民眾健康危害之狀況
      進行溝通前必須先蒐集關於風險的科學證據,瞭解疫情如何影響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分析病毒對人體健康之危害及降低危害的選項與花費,疫情爆發期間提供有關預防Covid-19與個人衛生資訊,訓練志工教導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所有地區加強Covid-19相關症狀監測,發送新聞稿以提高公眾意識。
    2. 瞭解接受資訊對象
      深入了解民眾對疫情的看法,民眾看到疾病風險的態度、意圖和行為。
      由於風險溝通的對象具個體差異,例如:不同的飲食習慣、社會經濟地位等,進行風險溝通前需先瞭解接受資訊的對象。透過不同溝通管道與方法傳達資訊給不同目標民眾。
    3. 準備欲溝通的關鍵資訊
      當瞭解風險狀況與確認接收資訊對象後,針對此風險準備欲溝通的關鍵資訊,包括:疫情現況、如何避免或減少疫情擴大、及民眾可以從何處獲得更多資訊等。
    4. 聽取意見、評估、及優化
      風險溝通是雙向的過程,當疫情相關資訊已經公開傳播,能即時且有效地進行良好的協調。
    5. 與關切相同主題的利益關係者合作
      健康風險的主要傳播者,包括:政府部門、科學家、大眾媒體、國內相關產業、及其他利益團體等,與上述多重管道進行日常且持續的合作。
    6. 建立民眾對資訊與政府機構之信任

選擇題

(C) 1依據 Rogers(1995)提出的創新傳播(diffusion of innovation),將創新訊息的擴散情形依採納者類型進行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 「早期採納者」通常會經過深思熟慮才採用新方法
  2. 「早期多數採納者」通常為具備高教育程度的成功人士
  3. 「晚期多數採納者」通常會在同儕壓力下才採用新方法
  4. 「落伍者」通常為社會上具有一定財務或資源者
(D) 2健康識能不包括下列那一項?
  1. 獲得與理解健康訊息
  2. 評估與應用健康資訊
  3. 互動與溝通
  4. 引導決策
(A) 3根據學者Nutbeam D.對「批判性健康識能(Critical Healthy Literacy)」的定義,下列敘述何者最為適切?
  1. 指個人有能力針對社會的健康不利因素進行較佳的控制
  2. 指個人有能力透過與他人的互動達到人際層次的健康
  3. 指個人有能力獲取及使用健康資訊,解決日常的健康問題
  4. 指個人有能力與健康專業者有效溝通,獲得必要協助
(C) 4依據 Szasz & Hollender(1956)的醫病關係模式有三種樣態,下列何者最適用於慢性疾病管理的醫病關係?
  1. 主動—被動模式(the activity-passivity model)
  2. 指導—合作模式(the guidance-cooperation model)
  3. 相互參與模式(the mutual participation model)
  4. 合作賦能模式(the cooperation-empowerment model)
(A) 5若民眾無法完成或正確填寫醫療相關的文件或表單,顯示其在下列那方面的健康識能不足?
  1. 基本/功能性的健康識能
  2. 溝通/互動的健康識能
  3. 批判性的健康識能
  4. 負面的健康識能
(C) 6有關壓力之相關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1. 初級評估乃評估壓力事件對個體的意義是否具威脅性
  2. 次級評估指個體自己因應壓力事件的資源
  3. 所有壓力源都會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包括警覺反應(alarm reaction)、抵抗期(stage of resistance)及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
  4. 睡眠被視為是生理緊張狀態回復之重要資源
(B) 7對醫療諮詢、醫病溝通或實踐醫囑之說明,下列何項敘述錯誤?
  1. 良好的健康照顧條件,除了提供生理或醫療因素外,還應同時擁有溝通關懷與諒解等技巧能力
  2. 病人是否了解自身病情本質,以及是否涉入醫療建議的治療討論之歷程,基本上與病人實踐醫囑之配合度無關
  3. 良好醫病溝通其中一項妨礙,往往是醫療諮詢過程中使用大量的行話或醫學專業術語,導致病人無法明瞭其含意或不知該如何發問問題
  4. 疾病特徵、病人特性、治療措施的特性、健康照顧者與病人的關係等皆是影響病人實踐醫囑與否之可能因素
(A) 8下列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的聲明中,何者承諾「充分認識健康素養是健康不可或缺的決定因素,並應加強提高健康素養的努力」?
  1. 上海宣言
  2. 渥太華憲章
  3. 曼谷憲章
  4. 雅加達宣言
(D) 9近年來國內外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以期能提升健康識能,下列何者非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元素?
  1. 醫師臨床經驗
  2. 病人價值與偏好
  3. 最佳研究證據
  4. 醫療照護量能
(D) 10衛生機關利用電視及報紙廣告,向大眾宣導各式健康服務(如:篩檢),許多民眾雖得知這些服務卻未進入決定階段,接受篩檢,此時最可能讓民眾採取行動的作為是下列那一項?
  1. 增加電視宣導廣告的次數
  2. 增加報紙宣導廣告的篇幅
  3. 另於廣播電台播放廣告
  4. 親朋好友的鼓勵
(A) 11衛生部門經常於社會行銷時,邀請名人做代言人拍攝宣導廣告,利用人們對名人的信任,而卸下防衛機轉進而接受宣導的內容。此類訴求屬於下列那一類?
  1. 情緒訴求(emotional appeal)
  2. 啟發訴求(heuristic appeal)
  3. 道德訴求(morality appeal)
  4. 社會預防接種(social inoculation)
(A) 12在疫情流行之下,有效的風險溝通益顯重要。下列那一個因素是影響風險溝通最重要的因素?
  1. 對風險訊息提供者的信任度(trust)
  2. 風險知覺(risk perception)
  3. 樂觀偏誤(optimistic bias)
  4. 風險特性(risk characteristics)
(D) 131980年英國的布萊克報告(Black Report)對於健康不平等的現象,提出四種可能的解釋,而且強調下列那一項是健康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1. 研究假象(study artifact)
  2. 社會選擇(social selection)
  3. 文化與行為因素(cultural/behavioral factors)
  4. 物質條件(material conditions)
(A) 14家庭是影響子女健康行為的重要場域,子女常常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及模仿父母的健康相關行為,此為社會學習理論中之那一項概念?
  1. 角色形塑(role modeling)
  2. 角色改變(role change)
  3. 角色扮演(role play)
  4. 角色義務(role obligation)
(C) 15傳統以調查資料或生命、社會統計資料了解社區問題進行社區診斷,常面臨物力、人力資源不夠而無法解決問題。為了解決這種困境,學者建議改以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模式,有關此模式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1. 此模式以增能為基礎
  2. 此模式著重在社區的資產、優勢與潛力之發掘
  3. 社區資產不包括個人之天賦、能力與專業
  4. 此模式所指之主要資源為在社區內,最容易被使用且為社區居民所控制之資源
(C) 16健康受不同的因素所影響,它們統稱為健康的決定因素。其中「這個層面因素往往互相影響,非個人力量可以控制。需要綜合和多元化的公共衛生措施與介入才能為健康帶來正面的影響」 是屬於何種層面因素?
  1. 個人生活方式因素層面
  2. 社交和社區網絡層面
  3. 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狀況層面
  4. 年齡、性別及遺傳因素層面
(B) 17下列有關健康不平等敘述,何者錯誤?
  1. 貧窮地區國家與先進富有國家在「健康差異」的比較,「人口平均餘命」是其中一項具體指標
  2. 「不健康」主要歸因於個人特質或是生活方式的選擇,民眾若能具備充足的健康知識、正確的態度,以及實踐健康行為,始能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
  3. 1839年英國統計局發現「貧窮地區死亡人數較多」,此統計數據驗證了社會階層與健康不平等兩者之關連
  4. 健康不平等現象主要是由於社會經濟因素的不平等所造成
(D) 18傳播理論中的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對公共衛生專業者在健康傳播上的啟發為下列何者?
  1. 媒體中的吸菸畫面會強化青少年吸菸行為
  2. 政府單位應重視與民眾溝通 Covid-19的防疫議題
  3. 可應用大眾媒體的影響力來促成健康公共政策的制定
  4. 健康訊息及管道應考量不同對象特質與需求進行設計
(D) 19創新擴散(Innovation Diffusion)是將一個創新的事物傳遞出去的過程,這個過程發生在某個社會系統,利用某種溝通管道,而且經過一段時間;也就是說它所傳遞的是新的事物,參與在傳遞過程當中的人有所創新,並共同分享,以期達到共識。下列何者不是創新擴散的要素?
  1. 時間
  2. 社會系統
  3. 溝通管道
  4. 獲利金額
(A) 20House在1981年提出「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可分為四種類型,其中「針對問題提出忠告、建議和資訊」是屬於何種類型?
  1. 資訊性支持
  2. 工具性支持
  3. 評價性支持
  4. 情感性支持
(B) 21社會行銷(social marketing)指的是將市場行銷(commercial marketing)的原則與技巧應用在社會單位,藉以提升社會目標、理念和改變行為模式。下列有關社會行銷的敘述,何者錯誤?
  1. 社會行銷(social marketing)是應用市場行銷(commercial marketing)的原則與技巧,以提升和改變行為模式
  2. 所謂行銷組合4P是指產品(Product)、價格(Price)、計畫(Plan)及促銷(Promotion)
  3. 健康行為改變、預防傷害、保護環境及社區健康等議題,是社會行銷常應用的公眾議題領域
  4. 社會行銷可被視為一種改變社會的管理技術(a social change management technology)或有力的社會變遷途徑(powerful approach to social change)
(B) 22某人對他的醫師相當依賴,覺得自己的健康主要掌控在醫師手中,此人之健康決控(health locus of control, HLOC)屬於下列那一種?
  1. 內在的健康決控(internal HLOC)
  2. 權力他人的健康決控(powerful other HLOC)
  3. 靠運氣的健康決控(chance HLOC)
  4. 中度的健康決控(median HLOC)
(D) 231986年心理學家 Bronfenbrenner 提出,人的健康行為受到多層次的生態系統之影響甚鉅,其中有關於個人的生命週期屬於下列那一個系統?
  1. 微系統(micro-system)
  2. 中系統(meso-system)
  3. 外系統(exo-system)
  4. 時間系統(chronosystem)
(A) 24研究顯示,影響婦女接受乳房攝影的常見因素包括:會痛、太忙、不方便等因素,此類因素屬於健康信念模式中的那一項概念?
  1. 自覺行動障礙
  2. 自覺利益
  3. 自覺罹患性
  4. 自覺嚴重性
(C) 25防疫中心為鼓勵有疫苗猶豫心態的國人接種COVID-19疫苗,邀請社會中德高望眾者當眾接種疫苗,此作法可以說是下列那個理論之應用?
  1. 健康信念模式
  2. 理性行動模式
  3. 社會認知理論
  4. 跨理論模式
(C) 26比較個人層次及社區層次的健康促進策略模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曾被應用於許多健康行為探討,其偏重描述影響行為的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環境因素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2. 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解釋個體問題行為改變的過程,認為行為的改變並非單純的全有或全無,應將行為以改變的階段(stage of change)加以思考
  3. 理性行動理論及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認為人具理性思考能力,主要應用於社區層次的健康促進策略
  4. 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Model)由Rogers於1962年提出,創新指的是新的觀念方法、事物或技術;擴散指的是過程
(A) 27自我效能是由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所提出,並成為其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簡稱SCT)中的核心概念。有關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之論述,下列何者錯誤?
  1.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個人對自己評估可依靠外在資源(人力及物力)完成某事的信念
  2. 高度自我效能的人,能夠增加個人與整體的成就與利益;將困難的任務挑戰當作磨練,而非視為應該避免的威脅
  3. 自我效能與個人擁有的技能無關,而與所擁有的能力程度之自我判斷有關
  4. 自我效能決定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思維方式及情緒反應
(A) 28某些健康促進計畫容易被批評為「責備受害者(victim blaming)」,通常原因是什麼?
  1. 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歸因為個人層面的問題
  2. 批判健康服務的不普及影響個人採用醫療資源的意願
  3. 過度強調社會結構對個人健康生活型態的影響
  4. 使用結合個人取向與環境取向的多重策略進行設計
(D) 29有關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1. 跨理論模式將行為改變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其身體活動意圖與行為特徵
  2. 社會解放(Social liberation)是指增加支持行為改變的社會環境,例如倡導(advocacy)以及充權(empowerment procedures)策略
  3. 自我解放(Self-liberation)是指個人對改變的信念及對此信念的承諾,例如自我宣誓要運動
  4. 此模式強調健康行為的改變是一種靜態的過程,展現「全有或全無」的現象
(C) 30有關「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 TPB)」之論述,下列何者錯誤?
  1. Ajzen 提出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 TPB),是以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為基礎所演進而來
  2. 計畫行為理論較理性行為理論更受學者重視,並被認定為是較完整的行為意圖模式;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計畫行為理論的預測能力確實較理性行為理論為高
  3. 行為控制知覺(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乃指個人在採取某一項特定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亦即個人知覺到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認為他應否執行該特定行為之壓力
  4. 態度變項是個人對特定行為所抱持的正、負向評價,當個人對行為的態度愈趨正向,其行為意圖亦將愈高;若愈趨負向,行為意圖則隨之愈低
(D) 31下列何者不是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中的建構或成分(component)?
  1.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2. 自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3. 態度(attitude)
  4.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
(D) 32對於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應用在健康促進方案執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 推動健康促進方案的基本條件,無論地方、國家和全球必須有一定的資金
  2. 參與是重要的要素,群眾應參與健康促進中心的行動和決策過程
  3. 面對健康的未知或新威脅,建立各種各樣的網絡是必要的
  4. 為避免多頭馬車,相較於使用多重策略,運用單一的策略執行健康促進方案,其成效較為明顯
(C) 33有關健康促進之相關概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 場域策略是健康促進運動最重要的創新
  2. 民眾的參與是健康促進行動能夠永續的關鍵
  3. 五大行動綱領單獨運用比結合運用更為有效
  4. 健康促進強調社區參與及自決能力
(C) 34有關PRECEDE-PROCEED 模式之運用,下列何者錯誤?
  1. 此模式非常強調資料的收集,所以相當耗時
  2. 此模式強調要符合目標對象真正的需求
  3. 運用此模式時,一定要從第一階段開始,按步就班的執行資料收集
  4. 可搭配現今科技(如:網路及遠距通訊設備),以縮短計畫之時間及人力成本
(A) 35某巿政府經常給予高齡者職業再訓練,教導高齡者使用新的科技產品。此類活動屬於高齡友善城市之那一個面向?
  1. 不老:公民參與及就業
  2. 親老:社會參與
  3. 無礙:戶外空間與建築
  4. 敬老:尊重與社會包容
(C) 36下列何者不是WHO渥太華憲章(1986)健康促進之五大行動綱領?
  1. 發展個人技能
  2. 加強社區行動
  3. 增加健康預算
  4. 營造支持性環境
(C) 37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計畫之評價:「目標族群之特質與需求為何?潛在阻力與助力為何?」,為下列何評價類型?
  1. 成效評量
  2. 影響(衝擊)評量
  3. 規劃性/需求評估
  4. 形式/過程評量
(D) 38當規劃理想的健康城市介入方案時,下列對健康城市的規劃要求之敘述,何者錯誤?
  1. 應持續創造並增進城市之物理與社會環境,強化社區資源,使人們能相互支持,實行其所有生活功能,達最大的潛力
  2. 規劃時,應將健康意識置於都市相關政策之議程中
  3. 市民能擁有良好的健康狀況
  4. 強調健康決策過程的重新建構,並將權力轉移至中央層級,主要目的在減少健康不平等,強化社區行動
(D) 39世界衛生組織啟動之「健康促進醫院行動」(Health-Promoting Hospitals Initiative),著重的面向何者錯誤?
  1. 促進病患與工作人員的健康
  2. 改變組織成為一個健康促進場域
  3. 促進醫院周邊社區的健康
  4. 強調提升診斷與治療的品質
(A) 40對於健康促進的理念發展與宣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 1986年渥太華憲章首先提出健康促進五大行動綱領,強調醫療服務不再侷限臨床治療,需擴及健康促進,提供以人為中心之完整性照護
  2. 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新公共衛生運動因著健康促進的呼籲而展開,各國推出健康城市運動及以生態學觀點研擬的健康促進計畫,此增進健康的過程不可結合政治活動或配合政策,才能創造有益於健康的環境
  3. 美國Healthy People 2000 針對西元2000年提出國家衛生目標及行動方針,規劃三大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健康三個面向
  4. 在歐洲,不同學者提出的健康促進定義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有其一致性的看法,即不可同時採用個人取向(生活型態的改變)及結構取向(包括環境及社會經濟面的改變)技術策略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