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會計法修法差異(103.6.18公告修正)
105版商會法修法對照表
分享: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LINE分享給好友
修正日期 103.6.8
生效日期 105.1.1 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一 月一日施行。
修正條文 第 11~13 條、
第 20、22、23、27、28、29、31、41 條、
第 42~47 條、
第 49~53 條、
第 55 條、
第 57~61條、
第 65 條、第 83 條條文。
增訂條文 第 28-1 條、第 28- 2 條、第 41-1 條、第 41-2 條條文。
刪除條文 刪除第 63 條條文
 
商業會計法新舊法對照表(103.6.18公告修正版)
條文 105.1.1開始實施之新法 現行之舊法
11
修正
1. 凡商業之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及費損發生增減變化之事項,稱為會計事項。
2. 會計事項涉及商業本身以外之人,而與之發生權責關係者,為對外會計事項;不涉及商業本身以外之人者,為內部會計事項。
3. .會計事項之記錄,應用雙式簿記方法為之。
1. 凡商業之資產、負債或業主權益發生增減變化之事項,稱為會計事項。
2. 會計事項涉及商業本身以外之人,而與之發生權責關係者,為對外會計事項;不涉及商業本身以外之人者,為內部會計事項。
3. 會計事項之記錄,應用雙式簿記方法為之。
12
修正
1. 商業得依其實際業務情形、會計事務之性質、內部控制及管理上之需要,訂定其會計制度。
1. 中央主管機關得訂定商業通用會計制度規範。
2. 同性質之商業,得由同業公會訂定其業別之會計制度規範,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3. 商業得依其實際業務情形、會計事務之性質、內部控制及管理上之需要,訂定其會計制度。
13
修正
1. 會計憑證、會計項目、會計帳簿及財務報表,其名稱、格式及財務報表編製方法等有關規定之商業會計處理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1. 商業通用之會計憑證、會計科目、帳簿及財務報表,其名稱、格式及財務報表編製方法等有關規定之商業會計處理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20
修正
會計帳簿分下列二類:
一. 序時帳簿:以會計事項發生之時序為主而為記錄者。
二. 分類帳簿:以會計事項歸屬之會計項目為主而記錄者。
會計帳簿分下列二類:
一. 序時帳簿以會計事項發生之時序為主而為記錄者。
二. 分類帳簿:以會計事項歸屬之會計科目為主而記錄者。
22
修正
分類帳簿分下列二種:
一. 總分類帳簿:為記載各統馭會計項目而設者。
二. 明細分類帳簿:為記載各統馭會計項目之明細項目而設者
分類帳簿分下列二種:
一. 總分類帳簿:為記載各統馭科目而設者。
二. 明細分類帳簿:為記載各統馭科目之明細科目而設者。
23
修正
商業必須設置之會計帳簿,為普通序時帳簿及總分類帳簿。製造業或營業範圍較大者,並得設置記錄成本之帳簿,或必要之特種序時帳簿及各種明細分類帳簿。但其會計制度健全,使用總分類帳會計項目日計表者,得免設普通序時帳簿。 商業必須設置之會計帳簿,為普通序時帳簿及總分類帳簿。製造業或營業範圍較大者,並得設置記錄成本之帳簿,或必要之特種序時帳簿及各種明細分類帳簿。但其會計制度健全,使用總分類帳科目日計表者,得免設普通序時帳簿。
27
修正
會計項目應按財務報表之要素適當分類,商業得視實際需要增減之。
一. 會計科目,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分下列九類:
1. 資產類:指流動資產、基金及長期投資、固定資產、遞耗資產、無形資產、其他資產等項。
2. 負債類:指流動負債、長期負債、其他負債等項。
3. 業主權益類:指資本或股本、公積、盈虧等項。
4. 營業收入類:指銷貨收入、勞務收入、業務收入、其他營業收入等項。
5. 營業成本類:指銷貨成本、勞務成本、業務成本、其他營業成本等項。
6. 營業費用類:指推銷費用、管理及總務費用等項。
7. 營業外收益及費損類:指營業外收益、營業外費損等項。
8. 非常損益類:指性質特殊且非經常發生之項目。
9. 所得稅:指本期應認列之所得稅費用或所得稅利益。
二. 前項會計科目之分類,商業得視實際需要增減之。
28
修正
一. 財務報表包括下列各種:
1. 資產負債表。
2. 綜合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
4. 權益變動表。
二. 前項各款報表應予必要之附註,並視為財務報表之一部分。。
一. 財務報表包括下列各種:
1. 資產負債表。
2. 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
4. 業主權益變動表或累積盈虧變動表或盈虧撥補表。
二. 前項各款報表應予必要之註釋,並視為財務報表之一部分。
三. 第一項各款之財務報表,商業得視實際需要,另編各科目明細表及成本計算表。
28-1
新增
一. 資產負債表係反映商業特定日之財務狀況,其要素如下:
1. 資產:指因過去事項所產生之資源,該資源由商業控制,並預期帶來經濟效益之流入。
2. 負債:指因過去事項所產生之現時義務,預期該義務之清償,將導致經濟效益之資源流出。
3. 權益:指資產減去負債之剩餘權利。
 
28-2
新增
一. 綜合損益表係反映商業報導期間之經營績效,其要素如下:
1. 收益:指報導期間經濟效益之增加,以資產流入、增值或負債減少等方式增加權益。但不含業主投資而增加之權益。
2. 費損:指報導期間經濟效益之減少,以資產流出、消耗或負債增加等方式減少權益。但不含分配給業主而減少之權益。
 
29
修正
一. 財務報表附註,係指下列事項之揭露:
1. 聲明財務報表依照本法、本法授權訂定之法規命令編製。
2. 編製財務報表所採用之衡量基礎及其他對瞭解財務報表攸關之重大會計政策。
3. 會計政策之變更,其理由及對財務報表之影響。
4. 債權人對於特定資產之權利。
5. 資產與負債區分流動與非流動之分類標準。
6. 重大或有負債及未認列之合約承諾。
7. 盈餘分配所受之限制。
8. 權益之重大事項。
9. 重大之期後事項。
  其他為避免閱讀者誤解或有助於財務報表之公允表達所必要說明之事項。
二. 商業得視實際需要,於財務報表附註編製重要會計項目明細表。
一. 前條第二項所稱財務報表必要之註釋,指下列事項:
1. 聲明財務報表依照本法、本法授權訂定之法規命令編製。
2. 重要會計政策之彙總說明及衡量基礎。
3. 會計方法之變更,其理由及對財務報表之影響。
4. 債權人對於特定資產之權利。
5. 資產與負債區分流動與非流動之分類標準。
6. 重大之承諾事項及或有負債。
7. 盈餘分配所受之限制。
8. 業主權益之重大事項。
9. 重大之期後事項。
  其他為避免閱讀者誤解或有助於財務報表之公正表達所必要說明之事項。
二. 前項應加註釋之事項,得於財務報表上各有關科目後以括弧列明,或以附註或附表方式為之。
31
修正
財務報表上之會計項目,得視事實需要,或依法律規定,作適當之分類及歸併,前後期之會計項目分類必須一致;上期之會計項目分類與本期不一致時,應重新予以分類並附註說明之。 財務報表上之科目,得視事實需要,或依法律規定,作適當之分類及歸併,前後期之科目分類必須一致;上期之科目分類與本期不一致時,應重新予以分類並附註說明之。
41
修正
資產及負債之原始認列,以成本衡量為原則。
1. 各項資產以取得、製造或建造時之實際成本為入帳原則。
2. 所稱實際成本,凡資產出價取得者,指其取得價格及自取得至適於營業上使用或出售之一切必要而合理之支出;其自行製造或建造者,指自行製造或建造,以至適於營業上使用或出售所發生之直接成本及應分攤之間接費用。
41-1
新增
一. 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及費損,應符合下列條件,始得認列為資產負債表或綜合損益表之會計項目:
1. 未來經濟效益很有可能流入或流出商業。
2. 項目金額能可靠衡量。

 
41-2
新增
商業在決定財務報表之會計項目金額時,應視實際情形,選擇適當之衡量基礎,包括歷史成本、公允價值、淨變現價值或其他衡量基礎。  
42
修正
1. 資產之取得,係由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而來者,以公允價值衡量為原則。但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衡量時,以換出資產之帳面金額衡量。
2. 受贈資產按公允價值入帳,並視其性質列為資本公積、收入或遞延收入。
1. 資產之取得以現金以外之其他資產或承擔負債交換者,以公平價值入帳為原則。公平價值無法可靠衡量時,按換出資產之帳面金額加支付之現金,或減去收到之現金,作為換入資產成本。
2. 受贈資產按公平價值入帳,並視其性質列為資本公積、收入或遞延收入;無公平價值時,得以適當評價計算之。
3. 所稱公平價值者,係指交易雙方對交易事項已充分瞭解並有成交意願,在正常交易下據以達成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之金額。
43
修正
1. 存貨成本計算方法得依其種類或性質,採用個別認定法、先進先出法或平均法。
2. 存貨以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衡量,當存貨成本高於淨變現價值時,應將成本沖減至淨變現價值,沖減金額應於發生當期認列為銷貨成本。
1. 商品存貨、存料、在製品、製成品、副產品等存貨之衡量,以實際成本為原則;成本高於淨變現價值時,應以淨變現價值為準。跌價損失應列銷貨成本。
2. 所稱淨變現價值,係指企業預期正常營業出售存貨所能取得之淨額。
3. 第一項成本得按存貨之種類或性質,採用個別辨認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方法計算之。
4. 所稱個別辨認法,係指個別存貨以其實際成本,作為領用或售出之成本。
5. 所稱先進先出法,係指同種類或同性質之存貨,依照取得次序,以其最先進入部分之成本,作為最先領用或售出部分之成本。
6. 所稱加權平均法,係指同種類或同性質之存貨,本期各批取得總價額與期初餘額之和,除以該項存貨本期各批取得數量與期初數量之和,所得之平均單價,作為本期領用或售出部分之成本。
7. 所稱移動平均法,係指同種類或同性質之存貨,各次取得之數量及價格,與其前存餘額,合併計算所得之加權平均單價,作為領用或售出部分之平均單位成本。
44
修正
金融工具投資應視其性質採公允價值、成本或攤銷後成本之方法衡量。具有控制能力或重大影響力之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處理。
1. 有價證券投資之入帳以取得時之實際成本為原則,並準用前條規定之存貨成本計算方法。
2. 有價證券投資應視其性質採公平價值、成本、攤銷後成本之方法評價。
3. 具有控制能力或重大影響力之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評價。
4. 前項所稱權益法,係指被投資公司股東權益發生增減變化時,投資公司應依投資比例增減投資之帳面價值,並依其性質作為投資損益或資本公積。
45
修正
1. 應收款項之衡量應以扣除估計之備抵呆帳後之餘額為準,並分別設置備抵呆帳項目;其已確定為呆帳者,應即以所提備抵呆帳沖轉有關應收款項之會計項目。
2. 因營業而發生之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應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分別列示。
1. 各項債權之評價應以扣除估計之備抵呆帳後之餘額為準,並分別設置備抵呆帳科目;其已確定為呆帳者,應即以所提備抵呆帳沖轉有關債權科目。備抵呆帳不足沖轉時,不足之數應以當期損失列帳。
2. 因營業而發生之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應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分別列示。
46
修正
1. 折舊性資產,應設置累計折舊項目,列為各該資產之減項。
2. 資產之折舊,應逐年提列。
3. 資產計算折舊時,應預估其殘值,其依折舊方法應先減除殘值者,以減除殘值後之餘額為計算基礎。
4. 資產耐用年限屆滿,仍可繼續使用者,得就殘值繼續提列折舊。
1. 折舊性固定資產,應設置累計折舊科目,列為各該資產之減項。
2. 固定資產之折舊,應逐年提列。
3. 固定資產計算折舊時,應預估其殘值,其依折舊方法應先減除殘值者,以減除殘值後之餘額為計算基礎。
4. 固定資產耐用年限屆滿,仍可繼續使用者,得就殘值繼續提列折舊。
47
修正
資產之折舊方法,以採用平均法、定率遞減法、年數合計法、生產數量法、工作時間法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折舊方法為準;資產種類繁多者,得分類綜合計算之。
1. 固定資產之折舊方法,以採用平均法、定率遞減法、年數合計法、生產數量法、工作時間法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折舊方法為準;資產種類繁多者,得分類綜合計算之。
2. 所稱平均法,係指依固定資產之估計使用年數,每期提相同之折舊額。
3. 所稱定率遞減法,係指依固定資產之估計使用年數,按公式求出其折舊率,每年以固定資產之帳面價值,乘以折舊率計算其當年之折舊額。
4. 所稱年數合計法,係指以固定資產之應折舊總額,乘以一遞減之分數,其分母為使用年數之合計數,分子則為各使用年次之相反順序,求得各該項之折舊額。
5. 所稱生產數量法,係指以固定資產之估計總生產量,除其應折舊之總額,算出一單位產量應負擔之折舊額,乘以每年實際之生產量,求得各該期之折舊額。
6. 所稱工作時間法,係指以固定資產之估計全部使用時間除其應折舊之總額,算出一單位工作時間應負擔之折舊額,乘以每年實際使用之工作總時間,求得各該期之折舊額。
49
修正
遞耗資產,應設置累計折耗項目,按期提列折耗額。 遞耗資產,應設置累計折耗科目,按期提列折耗額。
50
修正
1. 購入之商譽、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特許權及其他無形資產,應以實際成本為取得成本。
2. 前項無形資產自行發展取得者,以登記或創作完成時之成本作為取得成本,其後之研究發展支出,應作為當期費用。但中央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1. 購入之商譽、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特許權及其他等無形資產,應以實際成本為取得成本。
2. 前項無形資產以自行發展取得者,僅得以申請登記之成本作為取得成本,其發生之研究支出及發展支出,應作為當期費用。但中央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3. 無形資產之經濟效益期限可合理估計者,應按照效益存續期限攤銷;商譽及其他經濟效益期限無法合理估計之無形資產,應定期評估其價值,如有減損,損失應予認列。
4. 商業創業期間發生之費用,應作為當期費用。
5. 前項所稱創業期間,係指商業自開始籌備至所計劃之主要營業活動開始且產生重要收入前所涵蓋之期間。
51
修正
商業得依法令規定辦理資產重估價。 固定資產、遞耗資產及無形資產,得依法令規定辦理資產重估價。自用土地得按公告現值調整之。
 
1. 依前條辦理重估或調整之資產而發生之增值,應列為未實現重估增值。
2. 經重估之資產,應按其重估後之價額入帳,自重估年度翌年起,其折舊、折耗或攤銷之計提,均應以重估價值為基礎。
1. 依前條辦理重估或調整之資產而發生之增值,應列為業主權益項下之未實現重估增值。
2. 經重估之資產,應按其重估後之價額入帳,自重估年度翌年起,其折舊、折耗或攤銷之計提,均應以重估價值為基礎。
3. 自用土地經依公告現值調整後而發生之增值,經減除估計之土地增值稅準備及其他法令規定應減除之準備後,列為業主權益項下之未實現重估增值。
53
修正
預付費用應為有益於未來,確應由以後期間負擔之費用,其衡量應以其有效期間未經過部分為準。 預付費用應為有益於未來,確應由以後期間負擔之費用,其評價應以其有效期間未經過部分為準;用品盤存之評價,應以其未消耗部分之數額為準;其他遞延費用之評價,應以未攤銷之數額為準。
55
修正
資本以現金以外之財物抵繳者,以該項財物之公允價值為標準;無公允價值可據時,得估計之。 資本以現金以外之財物抵繳者,以該項財物之市價為標準;無市價可據時,得估計之。
57
修正
商業在合併、分割、收購、解散、終止或轉讓時,其資產之計價應依其性質,以公允價值、帳面金額或實際成交價格為原則。 商業在合併、分割、收購、解散、終止或轉讓時,其資產之計價應依其性質,以公平價值、帳面價值或實際成交價格為準。
58
修正
商業在同一會計年度內所發生之全部收益,減除同期之全部成本、費用及損失後之差額,為本期綜合損益總額
1. 商業在同一會計年度內所發生之全部收益,減除同期之全部成本、費用及損失後之差額,為該期稅前純益或純損;再減除營利事業所得稅後,為該期稅後純益或純損。
2. 前項所稱全部收益及全部成本、費用及損失,包括結帳期間,按權責發生制應調整之各項損益及非常損益等在內。
3. 收入之抵銷額不得列為費用,費用之抵銷額不得列為收入。
59
修正
1. 營業收入應於交易完成時認列。分期付款銷貨收入得視其性質按毛利百分比攤算入帳;勞務收入依其性質分段提供者得分段認列。
2. 前項所稱交易完成時,在採用現金收付制之商業,指現金收付之時而言;採用權責發生制之商業,指交付貨品或提供勞務完畢之時而言。
1. 營業收入應於交易完成時認列。但長期工程合約之工程損益可合理估計者,應於完工期前按完工比例法攤計列帳;分期付款銷貨收入得視其性質按毛利百分比攤算入帳;勞務收入依其性質分段提供者得分段認列。
2. 前項所稱交易完成時,在採用現金收付制之商業,指現金收付之時而言;採用權責發生制之商業,指交付貨品或提供勞務完畢之時而言。
60
修正
與同一交易或其他事項有關之收入及費用,應適當認列。
1. 營業成本及費用,應與所由獲得之營業收入相配合,同期認列。
2. 損失應於發生之當期認列。
61
修正
商業有支付員工退休金之義務者,應於員工在職期間依法提列,並認列為當期費用。 商業有支付員工退休金之義務者,應於員工在職期間依法提列退休金準備、提撥與商業完全分離之退休準備金或退休基金,並認列為當期費用。
63
刪除
刪除 因防備不可預估之意外損失而提列之準備,或因事實需要而提列之改良擴充準備、償債準備及其他依性質應由保留盈餘提列之準備,不得作為提列年度之費用或損失。
65
修正
商業之決算,應於會計年度終了後二個月內辦理完竣;必要時得延長二個半月 商業之決算,應於會計年度終了後二個月內辦理完竣;必要時得延長一個半月
83
修正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五月三十日修正之條文,自一百零五年一月一日施行。但商業得自願自一百零三年會計年度開始日起,適用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五月三十日修正之條文。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更新日期:10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