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地方特考四等衛生技術

醫用微生物及免疫學概要


申論題

擬答
《考題難易》★★★★★
為單一疾病的深入分析,不易解答。
  1. 腸毒素性大腸桿菌(ETEC)
    於熱帶氣候地區最常見之感染性腹瀉菌,常引起旅行者腹瀉,當地以小孩及斷奶之嬰兒引起之症狀較為嚴重。引起腹瀉之主要原因為此菌分泌的腸毒素,其致病機轉為熱耐受性腸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 STa)及熱敏感性腸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 LTI),作用於小腸細胞,刺激後使細胞內adenylate cyclase或guanylate cyclase 增加,進而使體液流失造成水樣便。
  2. 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
    此類型大腸桿菌的生化特性、基因特性及致病型態與Shigella spp.極為相似。由研究報告顯示,多數流行性感染由食物或水造成,鮮少由人傳人的方式互相傳染。臨床特徵為水樣性腹瀉,但有少部份嚴重病人會有類似痢疾的現象(血便、糞便中出現黏膜細胞及白血球)。其致病因數基因位於質體 pInv(plasmid of Invasive)及染色上,致病基因產物負責侵入及調節破壞大腸上皮細胞,並在細胞內繁殖,再侵入鄰近其它上皮細胞,造成破壞性細胞發炎反應。
  3. 腸病原性大腸桿菌(EPEC)
    在開發中國家嬰兒腹瀉個案中 EPEC 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常發生於夏天及小於 2 歲嬰兒孩童。在受感染者小腸組 織切片中可發現一 A/E(attaching and effacing)部位,為附著在腸細胞上菌體的 intimate 與小腸絨毛形成的一融合區塊,可直接在電子顯微鏡下觀 察到或以螢光染色方式觀察。此類菌的致病機制分成三階段,
    1. Localized adherence:60MDa (EAF, EPEC adherence factor)質體之產物調節 BFP (bundle-forming pilus) 附著於小腸黏膜上皮細胞;
    2. Signal transduction:eae 及其他基因被活化並破壞微絨毛結構;
    3. Intimate adherene:細菌藉由 intimin 附著至小腸上皮細胞,並破壞小腸黏膜形成 A/E 部位引起水樣狀腹瀉,並於糞便中可發現黏膜細胞。
  4.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病人出現嚴重腹絞痛、水樣狀腹瀉接續黏稠狀血便、 輕微或無發燒症狀,且部分(10%以下)病人因併發嚴重的腎衰竭、溶血性尿毒癥候群(hemorragic uremic syndrom;HUS)及血栓性血小板缺乏 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而死亡。主要致病機轉為菌體附著於小腸黏膜,並釋放Vero毒素(分為VT I及VT II,又稱為SLT I及SLT II)使小腸細胞受損,引起出血情形。
  5. 腸內附著性大腸桿菌(EAggEC)
    生化反應為 E. coli,不分泌 ST 或 LT 腸毒素,並且以AA(Aggregative adherence)形態附著於 HEp-2 細胞上。臨床上病人有 68%會持續性腹瀉(≥ 14 天),並且多數為嬰兒,有嘔吐無發燒現象。EAggEC 感染具有區域性,此類病患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如墨西哥、智利、依朗及孟加拉等 國。
  6. 實驗室診斷
    1. O、H 血清型別分析
    2. 菌株 DNA 抽取
    3. 聚合酵素鏈反應
    4. 聚合酵素鏈反應靈敏度試驗
    5. 毒素分析試驗
      1. 熱耐受性腸毒素試驗
      2. 熱敏感性腸毒素試驗
      3. Vero 毒素試驗
    6. 限制酵素片段長度多型性
擬答
《考題難易》★★
巴爾的摩分類,背誦題。
巴爾的摩分類法是基於病毒mRNA的生成機制。在從病毒基因組到蛋白質的過程中,必須要生成mRNA來完成蛋白質合成和基因組的複製,但每一個病毒家族都採用不同的機制來完成這一過程。病毒基因組可以是單鏈或雙鏈的RNA或DNA,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反轉錄酶。而且,單鏈RNA病毒可以是正義(+)或反義(-)。這一分類法將病毒分為7類:
  1. 第一類是雙鏈DNA病毒(如腺病毒、皰疹病毒、痘病毒)
    1. 利用宿主細胞RNA聚合酶轉錄,轉譯出用於自身DNA複製的DNA聚合酶。
    2. DNA半保留複製,複製出自帶病毒DNA。
    3. 從其中反鏈DNA轉錄出mRNA,轉譯出病毒蛋白質。
    4. 子代DNA與蛋白質組裝成為子代病毒。
  2. 第二類是單鏈DNA病毒(+)DNA(如小DNA病毒)
    1. 利用宿主的DNA聚合酶,以正鏈DNA為範本生成互補反鏈DNA,組成複製型±DNA。
    2. ±DNA分子半保留複製。
    3. 反鏈DNA從複製型分子中脫離。
    4. 在宿主細胞的RNA聚合酶作用下,以反鏈DNA為範本轉錄出mRNA,轉譯生成衣殼蛋白。
    5. 衣殼蛋白積累,達到一定數量後包裹正鏈DNA,組裝成為子代病毒。
  3. 第三類是雙鏈RNA病毒(如呼腸孤病毒)
    1. 在自身攜帶的RNA複製酶作用下,以反鏈RNA為範本複製出正鏈RNA.
    2. 正鏈RNA一部分作為mRNA,翻譯出病毒蛋白質;另一部分作為範本複製出反鏈RNA,並組成子代±RNA
    3. ±RNA與蛋白質組裝成為子代病毒。
  4. 第四類是(+)單鏈RNA病毒(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披蓋病毒)
    1. 正鏈RNA進入宿主細胞後,部分直接作為mRNA鏈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其中一種蛋白質產物是RNA複製酶。
    2. 另一部分正鏈RNA可以通過依賴RNA的RNA聚合酶(RDRP)作用,生成負鏈,形成雙鏈形式的複製型中間體,再以負鏈為範本,在RDRP作用下,生成新的正鏈RNA,達到複製的目的。
    3. 生成的正鏈可作為mRNA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或作為病毒基因組。
    4. 衣殼蛋白包裹正鏈RNA組裝形成子代病毒。
  5. 第五類是(-)單鏈RNA病毒(如正黏液病毒、炮彈病毒)
    1. 利用本身所攜帶的RNA複製酶,從反鏈RNA轉錄出mRNA,並翻譯出蛋白質。
    2. 在RNA複製酶催化下,由反鏈RNA製造出互補正鏈RNA。
    3. 以正鏈RNA為範本複製病毒反鏈RNA
    4. 反鏈RNA與蛋白質組裝成為子代病毒。
  6. 第六類是單鏈RNA反轉錄病毒(如反轉錄病毒)
    1. 在它們自身所攜帶的反轉錄酶的催化下將其正鏈RNA反轉錄為反鏈DNA(因此被稱為反轉錄病毒),形成RNA-DNA雜交體。
    2. 正鏈RNA被病毒所攜帶的核酸核糖酶H(RNaseH)降解。
    3. 在依賴於DNA的DNA聚合酶作用下,由反鏈DNA合成出正鏈DNA,形成±DNA雙鏈中間體,並可整合進宿主細胞基因中,成為前病毒,在細胞分裂時與宿主DNA分子同步複製。
    4. 前病毒在宿主細胞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從反鏈DNA轉錄合成出新的正鏈RNA基因組。
    5. 正鏈RNA基因組部分被加工為mRNA,轉譯出結構蛋白。
    6. 結構蛋白與正鏈RNA基因組組裝成為新的病毒。
  7. 第七類是雙鏈DNA反轉錄病毒(如肝病毒)
    dsDNA(雙鏈DNA)→(+)ssRNA(正義單鏈RNA)→(-)ssDNA(反義單鏈DNA)→(±)dsDNA(雙鏈DNA)→mRNA(信使RNA)
擬答
《考題難易〉★★★
本大題共有5小題,大部分小題難度不高,老師上課皆有介紹其內容,唯有第四小題考的比較細,題目有提醒是一種活性五價病毒疫苗,所以答題的內容必須要更加細緻才能拿到高分。
  1. MMR疫苗是麻疹(Measles)疫苗、腮腺炎(Mumps)疫苗、德國麻疹(Rubella)疫苗三者混合的活性減毒疫苗。
  2. 結合型疫苗(conjugate vaccines)是將病原體的多醣體抗原與載體蛋白質(carrier protein)結合在一起形成的疫苗種類,常見例子為Hib第二代結合型疫苗,用來預防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的感染。
  3. 類病毒顆粒疫苗(virus-like particle vaccines)常見例子為HPV疫苗,用來預防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的感染。HPV疫苗是以酵母菌表現其L1結構性外殼蛋白質,形成的類病毒顆粒(virus-like particle)當作疫苗使用。
  4. Rota Teq為輪達停口服活性五價輪狀病毒(rotavirus)疫苗,Rota Teq內含5種基因重組(reassortant)的活性輪狀病毒,這些基因重組株的母株是從人類宿主及牛宿主身上分離得到,其中4種基因重組株各表現一種來自人類輪狀病毒母株的VP7外鞘蛋白(血清型為G1、G2、G3、G4),以及來自牛輪狀病毒母株的VP4吸附蛋白(血清型為P7)。第五種基因重組株則表現來自人類輪狀病毒母株的VP4吸附蛋白(血清型為P1A),以及來自牛輪狀病毒母株的VP7外鞘蛋白(血清型為G6)。
  5. 異型疫苗(heterotypic vaccines or heterologous vaccines)是指疫苗的成分來自其他動物的病原體所製成,不是來自於感染人類的病原體,像是卡介苗(BCG vaccine)的成分是由活性減毒的牛結核分枝桿菌所製成,用來預防結核病(tuberculosis)。
擬答
《考題難易〉★★
題目偏易,因為老師上課有講解過,比較困難的地方應該是畫圖的表達,這是考生平常就要多練習的地方。
isotypeallotypeidiotype
產生機轉
重鏈固定區的不同。不同個體間其對偶基因型(allele)的不同,主要位於重鏈固定區內。抗體可變區的不同。
造成的差異
將抗體分成IgM、IgD、IgG、IgE、IgA五大類別。在同樣的抗體類型下(像是IgG),不同個體間也會有所差異。使每一個特定的抗體能辨認特定抗原上的表位。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


TOP
× 109國考日程 109高普考錄取統計 會計師歷屆試題 記帳士師歷屆試題 營養師歷屆試題 土木技師歷屆試題 最新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