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難易》★★★★★
為單一疾病的深入分析,不易解答。
為單一疾病的深入分析,不易解答。
- 腸毒素性大腸桿菌(ETEC):
於熱帶氣候地區最常見之感染性腹瀉菌,常引起旅行者腹瀉,當地以小孩及斷奶之嬰兒引起之症狀較為嚴重。引起腹瀉之主要原因為此菌分泌的腸毒素,其致病機轉為熱耐受性腸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 STa)及熱敏感性腸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 LTI),作用於小腸細胞,刺激後使細胞內adenylate cyclase或guanylate cyclase 增加,進而使體液流失造成水樣便。 - 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
此類型大腸桿菌的生化特性、基因特性及致病型態與Shigella spp.極為相似。由研究報告顯示,多數流行性感染由食物或水造成,鮮少由人傳人的方式互相傳染。臨床特徵為水樣性腹瀉,但有少部份嚴重病人會有類似痢疾的現象(血便、糞便中出現黏膜細胞及白血球)。其致病因數基因位於質體 pInv(plasmid of Invasive)及染色上,致病基因產物負責侵入及調節破壞大腸上皮細胞,並在細胞內繁殖,再侵入鄰近其它上皮細胞,造成破壞性細胞發炎反應。 - 腸病原性大腸桿菌(EPEC):
在開發中國家嬰兒腹瀉個案中 EPEC 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常發生於夏天及小於 2 歲嬰兒孩童。在受感染者小腸組 織切片中可發現一 A/E(attaching and effacing)部位,為附著在腸細胞上菌體的 intimate 與小腸絨毛形成的一融合區塊,可直接在電子顯微鏡下觀 察到或以螢光染色方式觀察。此類菌的致病機制分成三階段,- Localized adherence:60MDa (EAF, EPEC adherence factor)質體之產物調節 BFP (bundle-forming pilus) 附著於小腸黏膜上皮細胞;
- Signal transduction:eae 及其他基因被活化並破壞微絨毛結構;
- Intimate adherene:細菌藉由 intimin 附著至小腸上皮細胞,並破壞小腸黏膜形成 A/E 部位引起水樣狀腹瀉,並於糞便中可發現黏膜細胞。
-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病人出現嚴重腹絞痛、水樣狀腹瀉接續黏稠狀血便、 輕微或無發燒症狀,且部分(10%以下)病人因併發嚴重的腎衰竭、溶血性尿毒癥候群(hemorragic uremic syndrom;HUS)及血栓性血小板缺乏 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而死亡。主要致病機轉為菌體附著於小腸黏膜,並釋放Vero毒素(分為VT I及VT II,又稱為SLT I及SLT II)使小腸細胞受損,引起出血情形。 - 腸內附著性大腸桿菌(EAggEC):
生化反應為 E. coli,不分泌 ST 或 LT 腸毒素,並且以AA(Aggregative adherence)形態附著於 HEp-2 細胞上。臨床上病人有 68%會持續性腹瀉(≥ 14 天),並且多數為嬰兒,有嘔吐無發燒現象。EAggEC 感染具有區域性,此類病患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如墨西哥、智利、依朗及孟加拉等 國。 - 實驗室診斷
- O、H 血清型別分析
- 菌株 DNA 抽取
- 聚合酵素鏈反應
- 聚合酵素鏈反應靈敏度試驗
- 毒素分析試驗
- 熱耐受性腸毒素試驗
- 熱敏感性腸毒素試驗
- Vero 毒素試驗
- 限制酵素片段長度多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