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型解析》:醫療網計劃各期與第九期
《命中特區》:命中100%;詳見志聖衛生行政考前重點,醫療制度與品質管理p6-8
《命中特區》:命中100%;詳見志聖衛生行政考前重點,醫療制度與品質管理p6-8
-
一、二、三期 1986~2000年計畫名稱:醫療網計畫
- 醫療資源:劃分17區,63個次區域
- 醫事人力:培育公費醫師、專科醫師制度、醫事人員繼續教育
- 醫療品質:供輸血品質保證、醫療儀器審查、院內感染控制、臨床檢驗品質、病例管理制度、辦理醫院評鑑
- 特殊醫療:緊急醫療、精神醫療網、長期照護及復健醫療、山地離島醫療
-
四期 2001~2005年計畫名稱:新世紀健康照護
- 醫療資源:健保6大分區、17個醫療區、63個次區域
- 醫事人力:培育公費醫師、專科醫師制度、醫事人員繼續教育
- 醫療品質:供輸血品質保證、醫療儀器審查、院內感染控制、臨床檢驗品質、病例管理制度、辦理醫院評鑑、品質指標
- 特殊醫療:緊急醫療、精神醫療網、長期照護、山地離島醫療
-
五期 2006~2008年計畫名稱:全人健康照護
- 醫療資源:健保6大分區、17個醫療區、63個次區域
- 醫事人力:一般醫學訓練、培育公費醫師、專科醫師制度、醫事人員繼續教育、專科護理師
- 醫療品質:病人安全、以病人為中心、醫院評鑑改革、電子病歷、健康服務e化、器捐制度化、持續性品質改進
- 特殊醫療:緊急醫療(EOC)、社區精神醫療、自殺防治、藥癮、長期照護中心、山地離島醫療、感染症醫療網
-
六期 2009~2012年計畫名稱:新世代健康領航
- 醫療資源:健保6大分區、17個醫療區、50個次區域
- 醫事人力:培育公費醫師、專科醫師制度、醫事人員繼續教育、專科護理師、國際醫療照護衛生人力
- 醫療品質:
- 特殊醫療:AED+CPR、整合性社區健康照護、落實長照十年、強化特殊醫療照護體系、安寧緩和醫療
-
七期(2013~2016年)
八期(2017~2020年)計畫名稱:開創全民均等健康照護(八期)- 醫療資源:健保6大分區、17個醫療區、50個次區域
- 醫事人力:醫師納入勞基法、整合醫療能力充實並留置、專科護理師與地區護理人員
- 醫療品質:實證與病人參與為導向、智能醫療照護、強化非訴訟之醫糾處理方式、多元友善就醫、產後護理機構評鑑與坐月子中心輔導、分級醫療、建置醫療資源管理系統、全方位安全用藥環境、建立醫院全責照護模式
- 特殊醫療:原住民及離島、EOC(應變機制、能力分級、AED)、24小時兒科急診、婦兒科緊急醫療照護網絡、發展急性後期照護模式、推廣居家及社區安寧照護模式
- 法規:醫療法、醫療法人、器捐網絡及移植環境、生物醫學科技(執行臨床試驗檢體分析之實驗室相關管理規範、人體生物資料庫合作)、美容醫學管理與發展、國際醫療衛生政策與合作
-
第一期~第八期比較
期程(年) 計畫名稱 醫療資源 一、二、三期
1986~2000年醫療網計畫 劃分17區
63個次區域四期
2001~2005年新世紀健康照護 健保6大分區
17個醫療區
63個次區域五期
2006~2008年全人健康照護 六期
2009~2012年新世代健康領航 健保6大分區
17個醫療區
50個次區域七期(2013~2016年)
八期(2017~2020年)開創全民均等健康照護(八期)
- 落實「以人為中心」之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體系,以期達到衛生福利部「拓展全方位醫療照護體系,保障民眾就醫權益」之施政願景,使全體國民不論身處何地,均能享有無差距的醫療資源,獲得整體性、持續性及周全性的健康照護服務。
- 環境變遷與新興傳染病為 21 世紀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
全球極端氣候,包括洪災、暴雨、土石流、熱傷害、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造成之意外傷害、溫度與雨量改變造成疾 病傳播途徑改變、或溫度上升造成二次空氣汙染物(如臭氧 及懸浮微粒等)生成影響呼吸道及心臟血管疾病盛行率,甚至間接損害精神狀況。
加上 2019年12月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導致全球4千多萬人確診罹病,並陸續造成許多國家醫療體系幾近崩壞,多達100多萬人死亡的慘況。
極端氣候及新興傳染病等社會環境變遷因素,正在擴大威脅人類健康,且對各國醫療體系的影響與衝擊愈來愈大,因此,如何持續強化全國急重症醫療照護及心理健康照護體 系,提供完善且即時之醫療與心理照護服務,並強化醫療照 護及社會福利機構防災整備與應變量能,以減少人員與財產之損失,是醫療照護體系亟需面對之挑戰。 - 非傳染性疾病為主之醫療需求增加
國人生活型態改變,抽菸、不當飲酒、嚼食檳榔、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量不足等不健康行為及肥胖,導致罹患多重慢性病的問題日益嚴重,分析2006年20歲以上成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情形,發現至少1種慢性疾病者占68.38%、2種者占26.96%、3種者占4.69%,若分析2013年65歲以上老年人多重共病情況,則發現有1項以上慢性病者佔86.30%、2項以上為68.50%、3項以上亦高達 47.20%;分析2018年十大死因之分布,則發現除了事故傷害(佔 4.0%)外,其他死因皆屬非傳染性疾病。
因此,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非傳染性疾病之照護需求將造成健保及社會福利支出上漲,如何從預防與活躍老化的角度,領導與協調 跨職別的專業合作,以提升民眾健康飲食與適度運動之良好 習慣,並推動健保支付制度改革,以因應健保支出成長有限下,對於醫療照護體系之衝擊。 - 臺灣總人口數減少與年齡結構改變,突顯醫療照護整合與效率之重要性
- 依據國發會中推計2018-2064年人口將減少近600萬人
其中15-64歲者將減少813.5萬人(佔總人口比例自72.5%降至50%),
65歲以上者則增加375.2萬人(佔總人口比例自14.5%增加為40.8%); - 2018-2040年22年期間人口會減少113.3萬,
15-64歲勞動人口會減少370.6萬,
65歲以上長者會增加333.4萬,兩者相加約700萬人
鑑於全民健保財務因應前開人口與年齡結構改變所接種而來的健保支付制度或給付勢必進行之改革,醫療體系亦須 思考以下之變革:- 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並整合資源,效率與效能並重之健康照護模式,以延緩失能、在地老化。
- 持續擴大急性後期照護,鼓勵垂直整合社區醫療與長照體系 連結。
- 人力政策應朝人才培養多專長、跨次專業(Multi- Skill)及轉銜照護(Transitional Care)能力,避免過度次專 業化發展導致照護片段化。
- 衛生所功能之轉型定位,尤其是人口減少鄉鎮的衛生所更需強化其空間設施設備及角色功能,整合相關社區資源,提供全面性之整合性服務,例如:不老健身房、延緩失能、篩檢、醫療、非傳染性疾病的管理、自殺防治及長照之功能。
- 依據國發會中推計2018-2064年人口將減少近600萬人
- 人口外流鄉鎮之低照護量能問題更顯嚴重
聯合國預測全世界各大城市未來30年將迎來25億人,全球人口逐漸朝都市集中,2028年全球68%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以日本為例,自平成17年至29年(2005年至2017年)共12年間,日本總人口數減少125萬,然東京都(增加116萬人)、神奈川縣(增加38萬人)、琦玉縣(增加25萬人)、大阪府(增加2萬人)等4個都會地區人口反增加約181萬人,代表其他區域人口減少306萬人,顯示日本人口已往都會區集中,城鄉差距擴大。
回顧1997-2007年及2007-2017年臺灣各醫療區人口的改變,發現臺灣於1997-2007年人口增加118.36萬人,2007-2017年人口增加55.4萬人,在這二段期間臺灣人口合計增加173.8萬,惟宜蘭、苗栗、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屏東、臺東、花蓮等農業縣為主的醫療區在二段期間的人口數反減少,意即過去20年都會區人口增加數超過173.8萬人,而6都(5個醫療區)在2001-2017年增加70.45萬人口,已超過該時期臺灣人口數的增加;臺北、桃園及臺中是增加最多的醫療區。
另依據2018年內政部統計臺灣男性與女性平均餘命相差6.5歲,女性平均餘命相較男性長,而農業縣男性與女性平均餘命差距更大,農業縣醫療及長照資源亦相對較少。在此人口遷徙之趨勢下,未來醫療機構之經營壓力更加嚴峻恐從偏鄉撤退,雖本部已推行多項方案,包括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System, IDS)、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療服務提升計畫方案、強化山地離島在地醫療設施及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偏鄉緊急醫療照護獎勵計劃等,以提升資源不足地區之健康服務量能及品質,未來應更重視強化在地衛生所(室)及公立醫院之角色及照護量能,以肩負該等地區之社區健康照護任務。 - 人口組成越趨多元化將挑戰醫療照護體系之應變性
據統計2018年底我國外籍配偶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達54萬3,807人,其中大陸港澳地區佔全體之66.1%、其次為越南19.34%、印尼5.52%、菲律賓和泰國則各約2%;另107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之學生數達16.7萬人,占整體之9.36%,主要集中在都會區縣市,但以連江縣、金門縣及嘉義縣等離島偏鄉縣市之新住民子女占該縣市學生數比率最高。新住民因語言、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及就醫行為等皆受其原生國影響,而與多數國人有所差異,且易受限於文化隔離、語言障礙、文化衝突、人際關係隔離、及支持系統缺乏等,導致其不易獲得健康資訊與資源,致醫療利用較國人平均為低,惟隨著國人不婚不生比例增加,新住民人數則日益增加,該如何於健康照護體系中融入多元族群之文化及健康需求,並提升健康照護人員之跨文化照顧能力,以發展綜合多元性、具彈性、及經濟合宜之健康照護服務將為重要議題。 - 結合數位科技發展智慧醫療將成必然趨勢
臺灣自1995年起實施全民健保制度,至今已累積龐大的健保醫療數據,2010年起本部開始推動電子病歷系統計畫,至今已有八成以上醫院可相互交換電子病歷。有鑑於臺灣之 資訊科技向為我國重點產業之一,資訊科技和醫療應用的整合,不但可改善照護成本、提高醫療服務之可近性與醫療品質,更可提高我國醫療產業於世界之競爭力。
隨著IoT(物聯網技術)、大數據、資料探勘、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及機 器人等應用科技的發展,擴大推動遠距醫療以提升服務可近性、以人工智慧達成精準醫療和降低成本需求、以自動化機器人提高醫療生產力和減少常規錯誤、以物聯網和穿戴式裝置強化民眾對個人健康之管理、以區塊鏈提升健康數據安全等,將可促使醫療保健價值鏈的所有參與者間,建立強有力的合作關係,並創建具有成本效益及以民眾(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保健系統。 - 呼應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呼籲須強化高品質的健康照護
參考聯合國 2016-2030 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期望達到確保全體人民能夠健康生活與促進幸福的目標,有品質的健康服務體系是SDGs 3.5全面健康覆蓋的前提,確保照護服務符合有效、安全、符合民眾及社區需求(必要條件)、及時、公平、整合照護、與有效率等七個面向,強調服務要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回應 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及喜好,且要極小化傷害及資源浪費。
- 環境變遷與新興傳染病為 21 世紀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