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特區:詳見志聖講義4A傳染病防治
- 以下就不同類型肝炎之傳染途徑分述如下:
- A、E型肝炎傳染途徑
攝入受汙染的食物或水;人與人接觸傳染、與感染者間接接觸、性接觸;血液傳染;母嬰垂直傳染。 - B、D型肝炎傳染途徑
主要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播,傳染途徑有母嬰垂直傳染,水平傳染則是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經由傷口或黏膜進入體內而感染,因此輸入未經檢驗之血液及其製劑、共用針頭或注射器、針灸、穿耳洞、紋眉、刺青,或是共用牙刷、刮鬍刀等,都有可能感染;此外,性行為也是可能的傳播途徑 - C型肝炎傳染途徑
主要是經由含有C型肝炎病毒的血液透過皮膚或粘膜進入體內而傳染。與他人共用污染針具、注射器或接受污染之血液、血液製劑或使用滅菌不完全之器械均有可能感染。與感染者發生性行為、共用沾血之個人器具(如指甲剪、刮痧板) 或經由母子垂直感染方式亦可能發生感染。
- A、E型肝炎傳染途徑
- 政府部門處置工作分有「疫情監控及處理」、「預防接種」、「隔離及消毒」、「衛教宣導」,詳述如下:
- 疫情監控及處理:
對於疑似或確定A型肝炎個案詢問相關飲食史,並進行病毒序列比對,以釐清國內有無相關傳播發生。A型肝炎屬第二類傳染病,需提醒醫療機構24小時內登入法定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進行通報。若發現有個案聚集之跡象,如同一鄉鎮或同一學校通報2例個案,2例之發病日間隔小於50天,則應擴大疫情調查對象及範圍。 - 預防接種:
接觸者(食用莓果者)暴露後預防,病患之家庭成員、同住者及性伴侶,經疫調後有共同感染源者,應於可傳染期最後一次接觸後14天內完成第1劑公費A型肝炎疫苗接種,並請接觸者於6個月後自行前往醫療院所接受第2劑自費疫苗接種,以預防可能感染及傳播。
若為共同感染源引起之群聚疫情(非發散個案),針對暴露感染源14天內之接觸者,建議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預防可能感染及傳播。針對12個月以下嬰兒,於接觸感染源14天內,可考量接種免疫球蛋白,以預防可能感染及傳播。 - 隔離及消毒:
A型肝炎病患罹病期間,需注意排泄物的處理、手部清潔與可能污染環境及器具消毒等腸胃道隔離措施,且應暫時停止製備食物、照護病人及照顧嬰幼兒,降低病毒散播之風險。在出現黃疸後7天或發病後在家休息14天即解除隔離,可恢復工作及上學。病患之糞便、尿液、血液及污染物品均具感染性,丟棄前應予適當消毒處理。 - 衛教宣導:
宣導公費提供第一劑施打A型肝炎疫苗接種對象,鼓勵自費施打完成2劑疫苗接種(兩劑需間隔6~12個月),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以預防糞口途徑傳染。食物製備者、醫療照護者、嬰幼兒照顧者等,應特別注意經常正確洗手,避免感染及傳播。
食藥署於邊境抽驗冷凍莓果類產品,檢出A肝病毒陽性,該地衛生局命令該公司全面回收已售出仍於效期內之全部莓果類產品,亦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規定予以裁處。並協助本案消費者求償,要求業者依法賠償相關醫療及疫苗費用。
- 疫情監控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