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面對自身缺陷或不自信之處時,若是一味遮掩,擔心被他人察覺,無形之中會為自己帶來巨大壓力;反之,若能坦然面對,甚至大方承認,反而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勇氣。法國散文家蒙田能對自己的缺陷一笑置之,便是得力於此坦然而正向的態度,因此弱化了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與之不同的是,狄摩西尼、珀金斯則選擇更進一步去挑戰、克服自身的弱點。承認弱點,令我們勇於面對自身的不完美,使我們更易介入它、處理它。而介入弱點、克服問題,無疑才是消弭因弱點帶來的壓力的不二法門。固然狄摩西尼是自我要求,珀金斯是接受他人建議,但其展現出來的積極克服弱點的魄力則殊無二致。綜上所述,在這些成功先例身上,我們可以獲致如此的啟示:面對弱點,先要坦然接受它,再積極克服它。
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富蘭克林出身貧寒,只接受過兩年學校教育,卻在科學、政治、外交、文化等諸多領域創造了傲人成就。富蘭克林非常善於思考,他發現自己身上有許多缺點,也深刻的了解除非能改善這些缺點,否則此生將碌碌無為。他深刻反省並參考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歷,總結出13條自己不具備的品格,並開始刻意訓練自己成長。他按部就班的每週攻克一個缺點,13週下來再重頭鞏固,如此循環往復,堅持了兩年時間,最後讓這些良善習慣漸漸深入骨髓,習慣成自然,也因這些習慣,造就後來震懾世界的偉大成就。「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富蘭克林表」。我們在富蘭克林身上看到的就是:面對弱點,先要坦然接受它,再積極克服它。
我自身是個學習性向極端明顯的學生,數理科極弱,文史科極強,在過去聯考的時代,這種極度不平均的學科表現,根本難在升學考試中脫穎而出,我也在高二時便做好了明年得重考的心理準備。偶然的機會下,我發現除了聯考,想順利升上大學還有別的途徑:「國文科資優生保送甄試」。但這個途徑的門檻極高,須國文科成績在全校排名的前百分之二或是曾參與全國語文競賽獲得名次者才有資格參加,是道窄到不能再窄的窄門,綜觀全校,最多也就2個名額。但轉念一想,這可能是我在考海浮沉的唯一浮木了吧!因此,我決定放手一搏,將所有精力集中在研讀國文科,放棄原先就不擅長的數理科,加上當時高中國文老師的鼓勵與協助,我竟從已放棄升學希望的情況下考取國立大學中文系。就我的升學之路而言,這與其說是成功,倒不如說是奇蹟。我想我的成功來自於:深切的自我認知,果斷的取捨,和一點拚搏的勇氣。承認自己弱科已然無救的事實,不再無謂掙扎,積極尋找並發揮自身其他優勢,為自己創造最有利的條件。固然與積極克服弱點的方向不同,但先決條件都是要先坦然地認清並面對自身的弱點,才能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
當人願意承認並接受自身的弱點時,那就是進步的開端。就好比生病的人承認自己身體有恙,才肯乖乖地去看病,這樣才有機會將疾病治癒。一味逃避問題,形同自欺欺人,弱點不會憑空消失,問題不會自動解決。面對弱點,先要坦然接受它,再積極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