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記帳士考試試題

國文(多元形式作文)


申論題

人在面對自身缺陷或不自信之處時,若是一味遮掩,擔心被他人察覺,無形之中會為自己帶來巨大壓力;反之,若能坦然面對,甚至大方承認,反而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勇氣。法國散文家蒙田能對自己的缺陷一笑置之,便是得力於此坦然而正向的態度,因此弱化了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與之不同的是,狄摩西尼、珀金斯則選擇更進一步去挑戰、克服自身的弱點。承認弱點,令我們勇於面對自身的不完美,使我們更易介入它、處理它。而介入弱點、克服問題,無疑才是消弭因弱點帶來的壓力的不二法門。固然狄摩西尼是自我要求,珀金斯是接受他人建議,但其展現出來的積極克服弱點的魄力則殊無二致。綜上所述,在這些成功先例身上,我們可以獲致如此的啟示:面對弱點,先要坦然接受它,再積極克服它。

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富蘭克林出身貧寒,只接受過兩年學校教育,卻在科學、政治、外交、文化等諸多領域創造了傲人成就。富蘭克林非常善於思考,他發現自己身上有許多缺點,也深刻的了解除非能改善這些缺點,否則此生將碌碌無為。他深刻反省並參考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歷,總結出13條自己不具備的品格,並開始刻意訓練自己成長。他按部就班的每週攻克一個缺點,13週下來再重頭鞏固,如此循環往復,堅持了兩年時間,最後讓這些良善習慣漸漸深入骨髓,習慣成自然,也因這些習慣,造就後來震懾世界的偉大成就。「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富蘭克林表」。我們在富蘭克林身上看到的就是:面對弱點,先要坦然接受它,再積極克服它。

我自身是個學習性向極端明顯的學生,數理科極弱,文史科極強,在過去聯考的時代,這種極度不平均的學科表現,根本難在升學考試中脫穎而出,我也在高二時便做好了明年得重考的心理準備。偶然的機會下,我發現除了聯考,想順利升上大學還有別的途徑:「國文科資優生保送甄試」。但這個途徑的門檻極高,須國文科成績在全校排名的前百分之二或是曾參與全國語文競賽獲得名次者才有資格參加,是道窄到不能再窄的窄門,綜觀全校,最多也就2個名額。但轉念一想,這可能是我在考海浮沉的唯一浮木了吧!因此,我決定放手一搏,將所有精力集中在研讀國文科,放棄原先就不擅長的數理科,加上當時高中國文老師的鼓勵與協助,我竟從已放棄升學希望的情況下考取國立大學中文系。就我的升學之路而言,這與其說是成功,倒不如說是奇蹟。我想我的成功來自於:深切的自我認知,果斷的取捨,和一點拚搏的勇氣。承認自己弱科已然無救的事實,不再無謂掙扎,積極尋找並發揮自身其他優勢,為自己創造最有利的條件。固然與積極克服弱點的方向不同,但先決條件都是要先坦然地認清並面對自身的弱點,才能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

當人願意承認並接受自身的弱點時,那就是進步的開端。就好比生病的人承認自己身體有恙,才肯乖乖地去看病,這樣才有機會將疾病治癒。一味逃避問題,形同自欺欺人,弱點不會憑空消失,問題不會自動解決。面對弱點,先要坦然接受它,再積極克服它。

擬答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喜愛的東西也不一而足,有的人喜歡收藏玩偶,有的人喜歡收藏郵票,有的人喜歡收藏瓷器,甚至還有人喜歡收藏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而我呢?我最喜歡的收藏品就是「香火袋」。

對於在廟口成長的我而言,宗教活動和日常生活的連結可謂千絲萬縷,對這一切再熟悉不過。近年來,由於文創事業的發達,許多宮廟紛紛結合自身信仰元素,開發出許多宗教文創商品,儼然已成為一股潮流。有些宮廟甚至成立專屬的文創研發團隊,或是與知名廠商聯名,推出各種琳瑯滿目的商品。大約從十年前開始,家鄉每年的例行媽祖遶境活動,開始有轎班會以轎班服的形制製作成縮小版的吊飾,贈送給參與扛轎的轎班人員作為紀念品,可放置香火符令,吊掛在包包或身上保平安。因為造型精緻特殊,與昔日所見制式的香火袋不同,一時間造成轟動。不久,許多宗教團體或宮廟也紛紛開始設計類似商品,現在,幾乎在全台各地都能看到類似的宗教文創小物。

對於熱愛宮廟文化的我而言,對這類小物自然是愛不釋手,也開始瘋狂收集,幾年下來,累積了極為可觀的數量。收集了成千上百的香火袋,我最喜歡其中一個,那是由本地「菜鋪」(蔬果零售批發商的工會組織)發行的香火袋,結合本身團體特色,以高麗菜造型製作成香火袋,其上繡有本地宮廟標誌,造型簡單卻饒富趣味。其後,還陸續推出紅蘿蔔、南瓜、苦瓜等造型,將自身團體特與宗教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不同於千篇一律的設計,創意十足。我是在遶境過程中由扛轎夥伴手中得到此物,自今仍常伴我身。

但漸漸地,我發現了一些問題:當我的收藏品日漸豐富後,對這些收藏品的熱情反而漸次消減,漸漸地不再看到一個就收藏一個。箇中原因可能是:這些商品的雷同度太高,造成我的審美疲勞,難以再從中獲得樂趣與感動;其次,這些文創品原先的意義與價值,也因變成純粹的商品而變質。當這些香火袋的品項越來越繁多,就會發現其形制雷同,只是繡上不同的宮廟名稱或神明圖像,設計大同小異;而原先是轎班會為感謝轎班人員參與遶境活動之辛勞,也寄予神明的庇佑與祝福,後來變成一種商品,只要花錢就能買到,其背後所蘊藏的精神已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多可見在台灣各大宗教活動時,都有人發心製作此類文創品與信眾結緣,原是一番美意。但漸漸的會看到這類消息:有人因沒拿到結緣品而與發送之人爆發衝突,有人因不喜歡而將結緣品隨意丟棄……。我想,在面對這些現象時,應該深思宗教信仰的本質,當文化結合創意變成文創,當文創開發成商品,切莫只在乎「商品」表面的經濟價值,而丟失背後的文化意義。

就個人收藏的經驗而言,我深深體認收藏的樂趣不僅止於擁有這些物品,在蒐羅的過程中去蕪存菁,斟酌品鑑,不啻是一種審美的鍛鍊與品味的昇華;而細細體會每個收藏品背後的意義,珍藏每個收藏品所承載的故事,使這些故事成為自身珍貴的人生回憶,或許才是這些收藏品最根本的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

聯絡我們

我們將儘速跟回覆您的訊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