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
1 | 許多社會決定因子,對於健康不平等產生很大的影響。以臺灣為例,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男女零歲餘命差距,在發展較好的鄉鎮比弱勢鄉鎮小
- 嬰兒出生死亡率與生母的教育程度相關,生母教育程度高,出生死亡率也較低
- 弱勢民眾對於生活滿意度相較於優勢民眾來的高
- 有大專學歷以上的母親比其他教育水準的母親更會在孩童三歲時唸書給他們聽
|
(D) |
2 | 下列關於收入不平等對健康影響的描述,何者錯誤?- 絕對收入效益理論是指個人收入增加健康狀況更佳,但對健康的邊際效益會遞減
- 相對收入假設是指某人的收入與其他人收入差異越大會造成相對剝奪感
- 收入不平等的脈絡效應是指收入不平等所形成的情境脈絡對人口健康造成直接影響
- 對比收入效應是指個人收入和國家平均收入對比形成的收入偏差效果
|
(A) |
3 | Whitehead 所提出的健康不公平源自多種因素,下列何者屬於相對較不可避免的因素?- 生物因素
- 生活型態條件選擇受限
- 健康危害環境的暴露
- 基本公共資源不足
|
(C) |
4 | 有關健康識能應用於健康促進的描述,下列何者錯誤?- 個體有能力更新在自己生活中的物理及社會環境中的健康決定因子
- 有能力了解生活中社會及物理環境中的健康決定因子之資訊並可以從中獲取意義
- 有能力評鑑並找出在社會及物理環境中的風險因子
- 有能力就社會及物理環境中的健康決定因子做出明智決定
|
(B) |
5 | 為了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下列何者可能不是有效的方法?- 製作多國語言的衛教單張
- 贈送來醫院打疫苗的民眾小禮物
- 教導出院病人自我照顧技能
- 播放政府提供照顧長者相關資源的影片
|
(A) |
6 | 健康識能不包括下列何種能力?- 提供健康資訊
- 處理健康資訊
- 理解健康資訊
- 獲得健康資訊
|
(C) |
7 | 有關高齡長者、外來移居者或特殊族群影響醫療健康服務系統使用之因子,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訊,現今全球超過四億人口無法獲得必要的醫療照護。世界衛生組織倡議新的「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醫療服務框架」,此倡議試圖轉變過去圍繞疾病與醫事機構設計的醫療健康體系
- 不同國家之高齡長者、外來移居者或特殊族群的經濟收入程度,可能影響該國家人民之健康識能程度以及醫療健康服務系統使用情況
- 醫事人員必須改變自身對健康識能的思維模式,從關注「調整體系,因應人們複雜需求」,轉向為「提升人的技能以滿足整個體系的複雜要求」
- 婚姻狀況、生活狀況、社會支持是屬於健康識能的情境因子(situational determinants);文化、語言、居住位置是屬於健康識能的社會環境因子(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
(A) |
8 | 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是有關個人與健康資訊互動的能力。完整的健康識能應包含三個層級的能力,下列何者錯誤?- 經濟性(economy)識能
- 溝通/互動性(communicative/interactive)識能
- 批判性(critical)識能
- 功能性(functional)識能
|
(B) |
9 | 「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醫療諮詢與醫病溝通,是全球醫療界當前之共識,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醫病共享決策是在現有的實證醫療前提下,做出最佳決策,讓病人在符合自己的期待下得到更好的醫療結果
- 醫病共享決策最重要的是資訊的提供,協助病人與家屬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 醫病共享決策是1982 年美國「以病人為中心」、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所提出的策略
- 醫病共享決策自2015 年列入我國醫院評鑑基準中,這是一個醫療人員與病人及家屬合作的過程
|
(C) |
10 | 某研究欲探討與使用乳房攝影有關的影響因素,並運用健康信念模式發展問卷,其中有一題目為「請問您覺得自己得到乳癌的可能性為何?」,此題最有可能是測量下列何者?- 自覺嚴重度
- 自覺利益
- 自覺罹患性
- 自我效能
|
(A) |
11 | 下列對於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的敘述,何者錯誤?-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在特定情境下改變問題行為的能力(ability)
- 是將多樣不同的行為改變理論,系統性整合不同心理治療領域的理論模式
- 行為改變是一個隨著時間演進的過程
- 多數高風險族群尚未準備好採取行動,以行動導向的行為改變計畫對他們沒有明顯成效
|
(B) |
12 | 對於計畫行為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與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Action, TRA)敘述,何者錯誤?- 理性行為理論認為,個人對特定行為偏好的行為意圖,會受到個人是否認同的態度及重要他人是否支持的主觀規範二者或其中之一的影響
- 理性行為論較計畫行為論更受學者重視,被認定為較完整的行為意圖模式
-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乃指個人在採取某一項特定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亦即個人知覺到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認為他應否執行該特定行為之壓力
- 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 BI)乃指個人想從事某特定行為之行動傾向與程度,亦即在行為選擇的決定過程中,個人是否有所行動的心理強度
|
(C) |
13 | 某卡車司機在健康檢查後數據呈現有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情況,但被問到其罹患慢性病的機率時,該司機認為他自己不太可能罹患慢性病。這位卡車司機可能出現了以下何種現象?- 認知偏誤
- 物理偏誤
- 樂觀偏誤
- 信念偏誤
|
(B) |
14 |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城鄉間存在著健康差異,例如發展較為劣勢的地區相較於發展優勢的地區,孩童交通事故死亡率較高。根據這樣的資訊,某單位因此特別製作各樣的宣導手冊及短片,在發展較為劣勢的鄉鎮,透過村長及衛生所,發放手冊及播放短片宣導,使主要照顧者了解如何因應孩童在路上的安全。請問根據社會行銷的要素(Grier & Bryant, 2005),此做法是那一項要素?- 交換
- 對象區隔
- 競爭
- 行銷組合(4P)
|
(A) |
15 | 政府一系列的禁菸政策,其中提高菸稅以及無菸場所的制定,前述這些作為是利用行為改變的什麼原理?- 處罰原理
- 類化原理
- 逐步養成原理
- 飽足原理
|
(C) |
16 | 甲同學在分析資料時不確定要使用何種統計方法,因而詢問一位統計比較好的乙同學,此時根據House 的理論,甲同學想要獲得的是下列何種支持?- 情感性支持
- 工具性支持
- 資訊性支持
- 評價支持
|
(C) |
17 | 某甲發現過去一起吸菸的童年玩伴,最近因為成功戒菸,身體健康狀況改善,他心想自己也可以做做看。這樣的想法,最有可能屬於下列那種概念?- 主觀規範
- 熟練經驗
- 替代性經驗
- 自我監控
|
(A) |
18 | 某人與朋友聊天時提及,其正在收集健康減重的資訊,預計要開始進行健康減重的行為。根據跨理論模式的改變階段,此人最有可能處於那個階段?- 準備期
- 意圖期
- 行動期
- 前意圖期
|
(D) |
19 | 根據創新擴散理論,下列何者不屬於創新成功的條件?- 相容性
- 彈性
- 可逆性
- 流行性
|
(C) |
20 | 「社區組織」最常被提及的三種模式為何?- 社會行動、社會計畫、社會賦能
- 社區營造、社區參與、社會計畫
- 地區發展、社會計畫、社會行動
- 社會行動、地區發展、地區賦能
|
(B) |
21 | 為了因應COVID-19 的疫情,公益短片呈現醫師說明應該怎麼做可以避免病毒傳播的內容。這樣的影片採用了下列何種訴求?- 工具訴求
- 理性訴求
- 啟發訴求
- 幽默訴求
|
(D) |
22 | 對於健康與疾病之相關論述,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生病(illness,一種不舒適的狀態)乃個人的健康受到病痛的損傷、變壞或傷害的結果
- 不同的人對於客觀的疾病有不同的主觀感受,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障礙
- 當前健康促進相關政策,其普遍的共識為以「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代替傳統的診斷與治療,以購買「健康」代替購買「治療」
- 「患病(sickness)」常被用來表示一個人主觀感覺到的不健全狀態,至於「生病(illness)」常用來說明有病個人的社會功能障礙狀態
|
(C) |
23 | 對於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的定義、角色與職責之敘述,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健康促進係透過增能(Empowerment)之手法使民眾有能力自主改善健康
- 健康促進之增能方式,取決於民眾資訊、決策能力、資源、網路等因素的獲得
- 1986年渥太華憲章對健康促進定義:「使人們能夠增加對於本身健康之控制並促進其健康之結果」
- 2016年WHO 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之宣言提及健康城市與健康社區為主要介入場域,強調運用健康識能以減少健康不平等
|
(C) |
24 | 有關健康促進介入方案的策略,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規劃健康促進介入方案策略的前提(assumption):健康狀況是可以改變的,且適當的預防策略可以解決已知的健康問題
- 規劃健康促進介入方案的策略,應考量社區的物理及社會環境,強化社區資源,使民眾能相互支持,實行其所有生活功能
- 為減少因資源分布不均影響健康不平等現況的差距,應將權力由縣市轉移至中央層級,強調健康決策過程的建構,並強化社區行動
- 健康促進介入方案的策略規劃,應將健康意識置於相關執行步驟及內涵裡面
|
(D) |
25 | 下列有關影響個人健康行為相關因素之敘述,何者錯誤?- 文化是影響醫療行為的潛在因素,而社會群體關係扮演中介的角色,因此關係越緊密群體中的個人,其健康行為受到文化影響的程度也越大
- 社會網絡會影響人們健康行為的表現,社會網絡緊密者,其成員更容易遵守團體的行為規範
- 家庭對其成員健康行為的養成,具有一定程度且長期性的影響力
- 探討個人之健康行為改變是否成功,「認知因素」具有絕對的影響力,並不受其他因素(例如個人屬性或是特質因素)的干擾
|
(A) |
26 | 某公司欲執行本年度職場健康促進介入方案的成效評價,下列對各項評價指標之敘述,何者正確?- 「了解計畫中的資源運用是否理想」是屬於「過程評價」指標
- 「參加介入方案的員工是否更能自我壓力管理」是屬於「結果評價」指標
- 「了解員工的行為是否受到介入方案影響而改變」是屬於「過程評價」指標
- 「了解介入方案是否依照規劃的進度推動」是屬於「影響評價」指標
|
(D) |
27 | 國民健康署網站有「健康學習資源」,連結中有文宣手冊及影音連結提供各樣的健康及衛教知識,內容涵蓋各個人生階段(青少年、銀髮族)可能面對的健康議題。以渥太華憲章(1986年)的行動綱領來看,這是屬於下列那一項?- 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 創造有利健康的環境
- 強化社區行動
- 發展個人技巧
|
(D) |
28 | Sallis與Owen(2002年)認為應用生態模式設計健康介入方案時,應注意幾個原則,下列何者錯誤?- 需考量健康行為受到多層級因素的影響
- 需依健康行為特性選擇適用的生態模式
- 多層級介入需要跨部門或跨族群合作
- 生態模式之各層級內的考量因素/變項間互為獨立
|
(D) |
29 | 某校老師發現近來性騷擾事件頻傳,於是以校園社區共同防護網為主題,邀請老師、附近里長及家長參加,透過會議使學校、家長及社區代表了解性騷擾意義及防護通報等規定及交換意見。該老師運用的是WHO 在Global School Health Initiative 中的那一個策略?- 強化學校執行健康計畫的能力
- 運用研究改善學校健康促進計畫
- 將健康促進計畫提升為國家層級的政策
- 建立健康促進學校的網絡和聯盟
|
(B) |
30 | 某健康促進專家在規劃菸害防制計畫時,將影響吸菸行為的因素歸納為對菸害的知識、對戒菸的態度及對肺癌的自覺罹患性。這樣的歸納可能會有下列何種情況產生?- 過度推論造成原子謬誤
- 僅著重個人層次的因素造成受害者責備
- 將肺癌視為慢性病造成疾病轉型
- 推動戒菸但無法降低吸菸盛行率
|
(D) |
31 | 某健康中心欲進行以預防失智症為題之健康促進計畫,為了解社區居民對失智症的認知,因此進行問卷調查以收集第一手資料。此計畫可能正處於下列那個階段?- 發展介入
- 執行介入策略
- 文獻探討
- 需求評估
|
(C) |
32 | 因應人口快速老化的全球化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7年發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有關高齡友善城市健康促進介入方案的規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某縣市政府以發展「全齡藝文」為目標,將過去只能在展演廳觀賞的音樂藝文活動推廣至社區日常生活,透過藝術下鄉在家門口開演,傳唱當地老一輩故事,便於長者在親友陪伴下參加,此為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介入方案規劃之「親老」
- 「高齡友善城市」目標乃創造有利於高齡者活動條件的場域,健康促進介入方案應以減少場域各項障礙,增進高齡者參與為規劃重點
- 「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強調「健康」是基本人權,健康促進介入方案規劃推動「以環境安全為最高設計原則」的高齡友善城市,落實health in all policies,共創全齡共享、世代宜居的永續城市
- 某縣市政府結合企業及大學實現社會責任力量,推動幸福巴士上路,由企業捐贈小車及當地民眾私家車權,作為「公車」掛上綠牌,填補山區交通缺口,嘉惠行動不便長者出入,此為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介入方案規劃之「暢行」
|
(C) |
33 | 行政院發布自112年3月22日起施行菸害防制新法,以維護國人健康。這個方式屬於渥太華憲章五大行動綱領的何者?- 創造支持性環境
- 強化社區行動
- 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
- 調整健康服務方向
|
(D) |
34 | 隨著人口高齡化,許多縣市政府及民間機構紛紛推出銀髮就業平台媒合服務或是高齡就業服務,這樣的趨勢符合衛生福利部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的那個面向?- 安居
- 親老
- 敬老
- 不老
|
(C) |
35 | 下列對健康促進與社區營造之關鍵-夥伴關係建立的敘述,何者錯誤?- 組織與組織間的財務支持,是有利於夥伴關係的因素
- 社區組織之在地聲音(local voice in action),設定健康議題的代表性,皆有利於夥伴關係之建立
- 批判與挑戰當前健康政策之執行,有利於組織與組織間之夥伴關係建立
- 健康促進政策與社區夥伴關係,考慮因素包含當前健康議題、全球化、結盟合作、永續經營等
|
(B) |
36 | 有關壓力、因應與調適中,對於復原力(resilience)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復原力(resilience)一詞源自拉丁字「resilire」,泛指人或物體具有彈性、韌性或抗壓性,即使受外力擠壓仍能迅速恢復的一種力量或特質
- 依相關理論而言,復原力係指個體面對風險時,能「積極恢復」至正向情緒之因應策略,無法透過認知教育訓練或環境改變來加以強化
- 個人在壓力情境下情緒與認知的平衡,透過自我對話,察覺與轉化情緒,尋找釋放出口,也是復原力的一部分
- Werner(1995)認為建構復原力涉及三個關鍵環節,分別為風險因子、保護因子和脆弱因子
|
(D) |
37 | 有關情緒與健康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透過社會關係與人際互動,適度提供同理心表達、愛、信任與關心,對當事人而言,有助於其面對壓力源或負面事件
- 學者Cassel 提出,社會支持是重要的健康社會決定因素,能夠有效降低心理壓力與情緒對健康危害的影響
- 當人們經歷人生重大轉變,例如畢業或結婚,可能為壓力源,亦可能引發疾病發生或影響健康行為頻率
- 對當事人提供自我評價有效的資訊,如有用的回饋與肯定,乃是社會支持類型(House, 1981)分類之「資訊性支持」類型
|
(C) |
38 | 工作壓力對於個體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請問根據工作需求控制模式(Job demand control model, Karasek, 1979),下列那種工作狀況會產生最大的壓力?- 高控制、高需求
- 低控制、低需求
- 低控制、高需求
- 高控制、低需求
|
(B) |
39 | 自殺是一項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有關自殺防治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系統能提供支持力量以扮演自殺防治的保護因子,但亦可能提高自殺的風險性
- 自殺是單一因子決定的結果;自殺亦為一過程,由意念、行為意圖、採取自殺行為,期間長短不一
- 性別、年齡、職業、突發事件等原因,都可能成為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
- 大多數想要採取自殺行為的人,會發出求救信號;若能及時伸出援手,提供適當支持,可避免遺憾發生
|
(B) |
40 | 下列何者屬於職場霸凌(workplace bullying)?- 某主管認為某員工近期工作表現不佳,因而將該員工請來辦公室談話
- 某組內多位員工對於特定同事不滿,因而長期使用各種手法,阻止該同事順利工作
- 某組內多位員工認為組長該次分工不均,因而找組長理論
- 某員工因家中事故扣光帶薪假,因此遭到主管關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