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教師資格考(教檢) 試題&解答

兒童發展與輔導

類組:國民小學


問答題

※問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擬答
兒童攻擊行為乃受到個人認知、家庭環境、學校及社會環境等因素所影響,須及時防範處理,避免行為問題更加複雜惡化,造成日後矯治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而國小學童攻擊行為成因各家說法多元,如Freud (1953) 提出「攻擊」是人類的死之本能,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之本能的能量會不斷的在體內釋放。以下茲就題意,綜合相關研究說明相關成因。
  1. 獲得注意或肯定的心理需求:
    攻擊者常能夠從暴力行為中獲得許多的注意。顯現所謂負向撫慰的現象,意指:當個體的表現無法獲得肯定時,為了獲取照顧者的注意,寧可表現負向行為,也不願被忽略。同時,也可能為了尋求同儕團體的注意與接納。
  2. 對情境的認知因素:
    有關高攻擊性兒童的認知與行為特質,相關研究指出高攻擊性學童在解釋他人行為之前較少注意相關的人際訊息,且喜歡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具有敵意意圖,高攻擊性兒童對於環境中不明確的人際訊息解釋,常有偏差的敵意歸因,以致引發更多的攻擊行為。
  3. 觀察模仿的影響(modeling influence)
    如示範者的攻擊行為不被禁止或受到鼓舞時容易誘發攻擊行為,換言之,當事人看到他人表現出攻擊行為未被禁止時,也間接觀察學會攻擊行為。觀察模仿的影響因素,也容易受到大眾媒體或網路沉迷之渲染影響,更加強化及擴散。
擬答
Palincsar與Brown立基於Vygotsky「潛在發展區域」強化閱讀理解的鷹架作用與對話功能,逐步建立學生自主閱讀的理解能力,以下茲就題意說明閱讀經驗越多時,越能增進理解能力的理由。
  1. 擁有較多的先備知識,能增進理解力:
    當孩子擁有越多的閱讀經驗,則會學習較多的先前知識,如此對閱讀理解能力則奠定了知識量的條件,因此累積越多的閱讀經驗則能夠激發出適當的先前知識。相關研究發現激發先前知識確實有助於提昇閱讀理解的表現。 而進一步能針對文章理解結合摘要,認為摘要之功能就是文章的主要觀念在學生的記憶中產生鉅觀知識概念。
  2. 強化共讀經驗,激發閱讀動機,以增進理解力:
    結合師生共讀、同儕或親子共讀,提供相關可行模式,如由父母到班級唸書給孩子聽,或在家中與孩子共同討論書本故事。如此除可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與動機外,於共讀尚能產生鷹架的作用,讓孩子學習到記憶檢索或編碼、脈絡訊息的技巧,有助於日後持續開展閱讀理解能力。
  3. 培養專注力與自學策略,能增進理解力:
    專注是閱讀的重要歷程之一,例如可透過自我發問在引導孩子把焦點集中在文章 裡的重要部分。幫助學生發展正確的後設認知技能上,應該協助兒童閱讀「各種組織完善、結構嚴密的短文」,包括「簡單的邏輯 關係、因果關係和時間關係」,應給予兒童一系列的一般性問題,讓他們在 閱讀中自我發問,學生應多接觸老師,練習評估文章中各種解釋的正確性或找出文章中矛盾及問題的所在。如此能增進閱讀理解力。
擬答
史金納(B. F. Skinner)所創之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又稱工具性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其實驗原理為將老鼠關進箱內,箱內設置一個桿子,老鼠肚子餓在內探索掙扎,誤觸了桿子食物掉出來,接下來老鼠肚子餓時就會四處探索,在之中又誤觸了桿子,經過多次的探尋,老鼠漸漸知道當他觸碰桿子,就會有食物掉落,只要牠肚子餓就會去壓桿,老鼠因為食物的增強,進而不需要到處探索,就知道去壓桿取得食物,老鼠在實驗中學會了壓桿這動作。由於老鼠按槓桿的反應中,按壓槓桿變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故稱之為〝工具制約〞。茲就操作制約原理於兒童行為改變之應用,列舉如下:
  1. 行為塑造(shaping of behavior):
    將行為反應分解動作,依序分別學習,達到預期的行為反應,例如:以教孩子穿衣服為例,當孩子學會將手套入左邊衣袖中時,教師給予獎賞;學會套右邊時,再次給予獎賞;漸漸的孩子學會扣第一個釦子,老師給予獎賞,依照這個方式學習整個穿衣服之方法,教師依序給予獎賞,進而獨立完成穿衣服這個行為。
  2. 代幣制度:
    代幣制度採操作制約原理,以個體自發性的活動配合代幣做外在增強的控制,促使個體在進步過程中以正當行為取代不正當行為。代幣制起源於對精神病患者的制約,代幣法係以具有交換價值的象徵物代替金錢或其他許可證明(如可憑幾張交換券領取食物),做為患者自發性適當行為(如按時起床收拾床舖)出現時的正強化物,藉由後效強化原理,從而達到矯正不良習慣的目的。
  3. 普里馬克原則〈Premack’s Principle〉:
    普雷馬克原則( (又譯為「霹靂馬效應」、「老祖母的法則」),係指找出學生的增強階層,以較高階層促動較低階層的反應,使得兒童有全面均衡的發展。針對小華所喜愛的事物,投其所好,作為激勵他們向上的原動力。 例如:當小華乖乖專心聽課不搗亂,就可以中午多打球十分鐘。
擬答
離婚是一個過程,不只是一個單一的事件。在離婚的過程中,其所引發的壓力不僅是會影響父母雙方,亦會深深地影響其子女,而其所帶給子女的影響主要是為負面的。茲就題意分述如下:
  1. 父母離異對單親子女心理與行為方面的影響:
    Tedder等學者1981的研究依年齡把父母離婚的子女分成四組,並以二個向度來探討父母離婚一事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子女其影響為何,作一個整理並呈現於附表一。茲列舉父母離異對子女心理及行為方面的三項影響:
    1. 情感層面:
      不論父母離婚時其子女的年齡為何,父母離婚對於孩子的影響最立即也最明顯的影響,即為負面的情緒反應及適應的困難,不過年齡越大的孩子,其情緒反應越是社會性層面,以學齡後期(九到十二歲)而言,有較多的失落感、無助、孤獨、受傷的感覺等;此外,心理適應問題也有增加的趨勢(此時孩子可能會變得較黏人,或是敵視成人等)。
    2. 行為表現:
      學齡後期的孩子對於父母離婚一事,其所採取的因應方式比其階段的孩子較為激烈,也有較多的行為問題發生,而學業明顯的低劣,更是其他階段的孩子所沒有的。外顯行為常有對母親、父親或雙親兩者的直接拒斥、易怒、需求增加、教訓的態度、身體症狀頻繁、與雙親的關係緊張等。
    3. 問題處理機制:
      學齡後期的孩子把父母離婚當作嚴肅的、明朗的課題,並同時迫使自己的情感保持自由的狀態,並有沉迷遊戲的趨勢。父母離婚時,孩子的年齡越大,對於事情的發生能有越清楚的了解,而對於父母離婚一事,能有清楚的歸因,也能知道父母離異與自己無關。反之,若父母離婚時,其子女的年紀越小,則其子女對於事情的發生會認為是自己的關係,不但容易感到迷惑,且有自責的情況發生。
  2. 單親家庭子女的輔導目標
    父母離異對子女的影響會因不同的婚姻與家庭狀況,呈現出不同的結果。此外,若離婚後的家庭關係能經營得很好,則孩子在行為、心理上的困擾也會愈少;相對的,若離婚後的家庭關係不佳,家庭支持系統越少者,則兒童的自我關懷、學校生活的困擾便越多,而希冀學校成為單親家庭子女的支持系統的一部份,教師責無旁貸,茲就單親家庭子女的輔導目標,分述如下:
    1. 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
      由於父母在面對離異的壓力時,經常無法安慰並協助兒童了解情況及未來,使得兒童容易產生恐懼及焦慮感,且傾向於否定家庭的真實狀況,此時輔導的重點在提供兒童一個討論的機會,並擬定方法解決兒童對離婚的情緒,以避免負面情緒氾濫。
    2. 建立孩子自我價值感:
      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自己家庭的破損,往往會變得異常敏感,自我價值感也會減低。心理學家愛默森認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少年兒童追求自尊的意識將化為強大的動力。教師在日常言行中一定要注意維護單親兒童的自尊,要強調他們做得好的方面,不要過分誇大他們的錯誤,要多鼓勵。學習或其他事情失敗時,更要少說洩氣話,而多鼓勵,逐漸建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附表一 父母離婚對不同年齡組子女的影響
年齡/反應學前期
(2.5-6歲)
學齡期前期
(7-8歲)
學齡期後期
(9-12歲)
青少年期
(13-18歲)
一、情感易怒、敏銳、分離、焦慮、攻擊。悲傷、憂愁、恐懼、喪失感、失落與憤怒。失落與拒絕、無助與孤獨、羞恥、擔憂、傷害。失望。
二、表現幼兒退化行為、攻擊與破壞行為、幻想。哭泣、幻想、獨霸不與他人分享。對母親、父親或雙親兩者的直接拒斥、易怒、需求多、教訓的態度、身體症狀、與雙親的關係緊張。對自己當前情況開放。
參與社會活動。
三、處理問題的機轉沒有處理問題的機轉,常使用攻擊。沒有避免痛苦的健康處理問題機轉。把父母離婚當作嚴肅、明朗的、使情感自由、沉迷於遊戲。更自信。
四、學校成就仍未就學。與其他兒童沒有差異。明顯的低劣。與其他兒童沒有差異。
五、父母離婚歸因自責。自己與父母離婚有主要關聯。自己與父母離婚有少許關聯。自己認為與父母離婚無關。
六、認知對將要發生的事感到迷惑。對將要發生的事感到迷惑。清楚的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清楚的知道將要發生的事。
七、訪問次數多,每週一次。次數最多,每週三次。次數不多,且非定期訪問。少接觸,超過9-12天。
八、追蹤一年一年一年一年
九、父母離婚的影響多數的情況惡劣。有65%變好,或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23%轉劣。25%擔憂父母遺忘、遺棄,75%回復以往教育與社會成就,孤獨感惡化。多數的兒童面臨以前某些認知的問題。
註:Tedder, Cibbee, & Scherman, 1981;引自吳秀敏,2003。
參考文獻:吳秀敏(2003)。離婚家庭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211,14-18。

選擇題

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

(C) 1 為評估兒童心理健康情形,可採用下列哪一種心理測驗?
  1. 中華畫人測驗
  2. 主題情境測驗
  3.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
  4. 愛德華斯個人興趣量表
(C) 2 教師若想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下列何種作法最可能達到效果?
  1. 教師要有權威感,學生才能認真學習專心思考
  2. 要不斷練習基本題型,以使學生反應變快變靈敏
  3. 鼓勵學生自由交換意見及嘗試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
  4. 教材的深度加深,使學生的知識廣博,才能促進聯想
(B) 3 下列何者是兒童期情緒起伏的主要特色?
  1. 情緒來得快,去得慢
  2. 情緒來得快,去得快
  3. 情緒起伏小,不明顯
  4. 情緒兩極化,變化明顯
(B) 4 三年級的小英智力測驗結果為智商99,但是她的學業成績落後同學很多,相當於同年級學生百分等級20的相對地位。下列何者最能描述小英的狀況?
  1. 智能不足
  2. 學習低成就
  3. 數學學習障礙
  4.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 5 剛轉學的小謙,在學校常出現不說話、害怕、耍賴等行為,但在家裡生活適應卻非常正常。他的行為困擾最符合下列何者?
  1. 學校恐懼症
  2. 分離焦慮症
  3. 選擇性緘默症
  4. 特定對象恐懼症
(C) 6 小華考試成績很差,卻經常對同學說:「老師出題太難、評分不公平。」依據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小華的行為是屬於下列何種防衛機轉?
  1. 否認(denial)
  2. 投射(projection)
  3.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4.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A) 7 有關肥胖兒童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1. 睡眠不足會增加肥胖的可能性
  2. 兒童期的肥胖問題不致影響其長期的健康
  3. 相較於較瘦的兒童,肥胖兒童的自尊較高
  4. 兒童的基礎代謝率高,即使久坐也不致肥胖
(A) 8 心理學家維高思基(L. S. Vygotsky)認為七歲以後的兒童,能夠透過高層次心智運作 進行自我引導式思考與溝通,這種現象稱為下列何者?
  1. 內在語言(inner speech)
  2. 電報語言(telegraphic speech)
  3. 接收型語言(receptive speech)
  4. 自我中心語言(egocentric speech)
(B) 9 李老師發現班上小莉的家庭屬於混合家庭(blended family),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 小莉的家庭為三代同堂
  2. 小莉的家庭為重組家庭
  3. 小莉同時擁有繼父和繼母
  4. 小莉的父母共同監護小莉
(A) 10 陳老師規劃全校學生輔導工作計畫,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此計畫最符合下列哪一項輔導?
  1. 發展性輔導
  2. 介入性輔導
  3. 處遇性輔導
  4. 危機性輔導
(B) 11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學校人員發現國小學生施用毒品,須於多少 小時內向當地政府通報?
  1. 12
  2. 24
  3. 36
  4. 48
(B) 12 下列有關小瑞對輔導教師的談話內容,何者不須保密?
  1. 提到他有次考試作弊
  2. 提到在家中,爸爸常常打他和媽媽
  3. 提到他喜歡某一位女同學,曾偷偷寫信給她
  4. 提到他討厭自然課,私下取老師難聽的綽號
(D) 13 根據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兒童尋找問題答案時,如果可以忽略誤導的 表象並且注意一個以上相關的面向,代表此兒童已具備下列何種現象的能力?
  1. 可逆性
  2. 泛靈論
  3. 因果關係
  4. 去集中化
(A) 14 有關兒少遭到性侵害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甲、遭到性侵害的兒少可能會有憂鬱傾向 乙、真誠傾聽遭到性侵害兒少的感受是輔導他們的方法之一 丙、若遇到遭性侵害兒少不願舉發其親人為加害者時,則不得逕予舉發 丁、發生兒少性侵害事件,應先得到兒少家人的同意才能進行通報作業
  1. 甲乙
  2. 乙丙
  3. 乙丁
  4. 丙丁
(C) 15 小倫不自覺地將輔導教師視為母親,產生依賴感,希望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 屬於下列哪一種現象?
  1. 抗拒作用
  2. 認知謬誤
  3. 移情作用
  4. 遷移作用
(A) 16 下列何者是柯柏格(L. Kohlberg)對兒童道德發展所持的觀點?
  1. 道德發展具有普遍性的原則
  2. 兩性道德判斷的標準不一致
  3. 道德由模仿或增強的方式所習得
  4. 道德會受特定文化的規範所影響
(C) 17 有關「學生輔導法」中對學生輔導工作的敘述,下列何者不正確?
  1. 校長負有輔導學生之責任
  2. 國小應設學生輔導工作委員會
  3. 國小輔導人員指的是專任輔導教師
  4. 一般教師主要負責執行發展性的輔導措施
(D) 18 小澄與小清是同卵雙生,小澄自小比較愛笑,所以爸媽逗弄他比較多,長大後小澄 比較喜歡發言、跟人互動,而小清則比較安靜。此現象最符合發展歷程中的哪一概念?
  1. 利基選擇(niche-picking)
  2. 基因漸成作用(epigenesis)
  3. 基因環境交互作用(gen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4. 非共同環境的影響(nonshare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D) 19 小美自幼在美國成長,而小傑自幼在臺灣成長。兩人接受自我概念的測量,下列有關出現個人主義特質和社會/關係特質的敘述,何者最為適切?
  1. 兩人出現個人主義特質的可能性相等
  2. 兩人出現社會/關係特質的可能性相等
  3. 小美出現社會/關係特質的可能性較高
  4. 小美出現個人主義特質的可能性較高
(C) 20 當妹妹表現助人行為時,哥哥就送一張她最喜歡的棒球卡,妹妹為了想得到棒球卡而繼續助人。由此推知,妹妹最可能處於柯柏格(L. Kohlberg)的道德認知發展的哪一個階段?
  1. 避罰服從導向
  2. 尋求認可導向
  3. 相對功利導向
  4. 順從權威導向
(B) 21 八歲的小欣聽到三歲的弟弟指著小狗說:「跳舞可愛」時,馬上回應弟弟:「對! 狗狗跳舞很可愛」。小欣修正弟弟語言表達的方式,稱為下列何者?
  1. 重述(recast)
  2. 擴張(expansion)
  3. 句法提攜(syntactic bootstrapping)
  4. 語義提攜(semantic bootstrapping)
(B) 22 張老師編製一份評量工具,以提供輔導人員或教師對學生社會互動行為的表現,進行 不同等級的評估。張老師所編製的工具最符合下列何者?
  1. 檢核表
  2. 評定量表
  3. 自陳式量表
  4. 軼事記錄表
(C) 23 小花的學習成就低落,她認為自己笨,學不會。小花對自己學習低落的歸因模式為 下列何者?
  1. 內在-可控制的因素
  2. 外在-可控制的因素
  3. 內在-不可控制的因素
  4. 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
(D) 24 「讚美」是一種增強(reinforcement)技巧,有效的讚美能激勵學童提昇自信。下列敘述中,何者是最有效的讚美?
  1. 加油!盡力就好,你已經很棒了!
  2. 你真聰明,這項作品做的真好,令人佩服。
  3. 你的畫作畫得很好!前途無量!肯定能成為一個藝術家!
  4. 你很努力準備考試,閱讀指定的內容,也摘錄重點還做了自我測試!
(A) 25 小英是家中三姊妹的老大,父親長年臥病,家中經濟靠母親在外工作維持,因而家中照顧爸爸和妹妹的責任多由小英協助承擔,使小英於同儕之間顯得相對成熟許多。 小英的行為表現,最符合下列哪一種類型?
  1. 親職化兒童
  2. 代罪羔羊兒童
  3. 小飛俠症兒童
  4. 跨世代聯盟兒童
(D) 26 國小六年級的小安一直還記得在幼兒園放學回家時,在巷口被一隻黑狗猛叫窮追, 因此他每到巷口時就感到害怕,產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現象。小安的 反應與下列哪些腦區的功能最相關?
  1. 松果體
  2. 腦下垂體
  3. 視丘與下視丘
  4. 海馬迴與杏仁核
   27-28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27-28題。 八歲的小明上課常常分心、坐不住,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做事粗心大意又衝動、 沒耐心,常與同學衝突、吵架。
(D) 27 小明的行為問題最可能屬於下列哪一類?
  1. 焦慮疾患
  2. 學業適應問題
  3. 內向性行為問題
  4. 外向性行為問題
(B) 28 如果教師與小明建立無條件地接納、真誠、尊重的關係,試問教師的作法是運用下列哪一諮商學派的取向?
  1. 行為取向
  2. 人本取向
  3. 認知行為取向
  4. 心理動力取向
29-30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29-30題。
十歲的小方收下自己不喜歡的生日禮物後,即使並不開心,仍微笑著向對方道謝。
(D) 29 這表示小方已具備下列何種能力的發展?
  1. 互惠關係
  2. 延宕滿足
  3. 抗拒誘惑
  4. 情緒調節
(C) 30 小方的表現與大腦中哪一區塊的功能關係最密切?
  1. 頂葉
  2. 枕葉
  3. 額葉
  4. 顳葉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

聯絡我們

我們將儘速跟回覆您的訊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