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第二次教師資格考(教檢) 試題&解答

課程與教學

類組:國民小學


問答題

※問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擬答
教師自編教材,往往基於以下三大理由依據,包括:
  1. 該學科本身並未出版審定版的教科用書。
  2. 該學科審定版教科書的內容或範圍,並不符合課程的實際需要。
  3. 基於學校發展本位特色,或是考量學生學習現況的實際需求。
擬答
  1. 學習適應方面
    教師應於課前,妥善了解學生家庭背景及可能蒐集到的文化條件等訊息,藉以事先籌畫學生可能需要的額外協助方式。
  2. 生活適應方面
    教師在班級經營上,應詳細觀察學生行為方式,並如實予以列入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並且提供能力範圍內的必要協助。
  3. 同儕互動方面
    教師應對學生加強多元文化與個體平等概念,讓學生排除不必要的歧視觀念與行為,讓新住民學生得以更形順利融入同儕生活。
  4. 親師溝通方面
    教師必須主動與家長取得良善聯繫管道,並積極關懷學生及其家庭層面上,對教育的可能需求並轉為協助獲得必要資源。
擬答
良好的評量,往往是協助與推進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以下根據兩大層面,分別說明教學評量的重要原則根據:
  1. 評量工具方法的設計與選用方面
    教學評量於設計階段,必須考量編製測驗標準化程度;亦即測驗於編製時,皆有其特定程序而謹守試題取樣、明確施測指導語;標準施測程序及情境、計分標準,乃至於解釋分數的常模,以及建立信效度指標等標準作業程序及水準都必須列入考量。
  2. 評量結果的運用方面
    評量結果,必須投入後續解釋,才有其意義;然而,在考量評量結果的解釋層面上,呈現兩大向度的思考,包括:評量結果的解釋根據,以及結果解釋後的適用範疇。前者衍生出效標與常模兩大參照;後者則再根據解釋對象與時效,分別有內在與生態效度,以及同時與預測效度等兩大測驗評量類型的發展。
擬答
  1. 乙師的教學進行方式,較接近素養導向的課程需求。
  2. 乙師教學方式優於甲師的理由,包括:
    1. 自主行動素養取向
      乙師透過學生觀察周遭事件,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2. 溝通互動素養取向
      乙師藉由學生觀察並使其在課堂與同學分享,提高同儕之間溝通的互動性。
    3. 社會參與素養取向
      乙師讓學生將個人於課堂的認識與家人分享,並討論選購的後續發展,則是滿足此一向度的教學方式。

選擇題

選擇題每題1.5 分,共60 分(單選題;答錯不倒扣)

(B) 1李老師引導學生閱讀《小王子》一書時,期待他們閱讀後可以描述三件自己印象 最深刻的事情及個人的感受,並說明原因。此屬於下列何種目標?
  1. 行為目標
  2. 表意目標
  3. 認知目標
  4. 技能目標
(C) 2下列何者屬於標準參照評量?
  1. 對全校新生進行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以了解學生的智力程度
  2. 依據定期評量的成績,班上表現較佳的前三名可上台接受頒獎
  3. 為挑選國語文競賽選手,舉行全校性比賽,凡答對率 90%以上即入選
  4. 校慶運動會舉行大隊接力、趣味競賽,再根據成績加總頒發總錦標獎
(A) 3在社會課中,陳老師想運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下列作法何者較 不適切 ?
  1. 事先編寫好劇本且進行排練,以增加上臺的成功經驗
  2. 教師宜選用學生熟悉的故事,讓學生較融入故事情境
  3. 演出後可簡短討論,且演出者可變化角色以體驗不同感受
  4. 演出的時間不用太長,若有不妥的情節,老師應適時引導
(C) 4下列有關問答題特性的敘述,何者正確?
  1. 誘答設計費心費力
  2. 命題準備較選擇題費力
  3. 沒有學生猜測作答的疑慮
  4. 作答不受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
(B) 5上國語課時,小明不專心聽課,頻頻和鄰座的小華踢來踢去,偶爾還發出聲響, 王老師未立即處理,導致其他學生仿效而秩序大亂。此屬於下列何種現象?
  1. 霍桑效應
  2. 漣漪效應
  3. 蝴蝶效應
  4. 月暈效應
(C) 6「同一週的教學活動安排,應考量各學習領域之間教學內容的關聯性。」此符合課程 組織的哪一項原則?
  1. 順序性
  2. 繼續性
  3. 統整性
  4. 平衡性
(A) 7張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時,為了釐清小明所講的內容,下列老師的提問,何者 較為適切?
  1. 你可以舉個例子,來補充你的答案嗎?
  2. 你的答案很好,再想想有沒有別的答案?
  3. 你答非所問,請再次思考題目並重新回答。
  4. 你的答案和我的不一樣,猜猜我的答案是什麼?
(B) 8依照泰勒(R. Tyler)針對課程發展所提出的目標模式,課程發展過程的首要步驟為何?
  1. 分析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
  2. 訂定課程預計達成的學習結果
  3. 選擇課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材料
  4. 組織學生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
(A) 9班親會時,有家長提出以下疑慮:「學生準備校慶展演活動,會占用上課時間、影響 正常學習。」下列教師的回應,何者較適切?
  1. 校慶展演活動是讓學生展現平時課程累積學習成果的好機會
  2. 校慶展演活動是一年一度向家長、社區行銷的好機會,要用心準備
  3. 校慶展演活動有長官來賓和社區人士一同參與,必須呈現最好的表現
  4. 校慶展演活動是學校的年度正式課程,教師和學生都必須要共襄盛舉
(A) 10林老師認為經典文學作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發展班級的閱讀課程時, 將重要的經典文學作品列入學生的閱讀書目。林老師的作為屬於下列何種課程觀點?
  1. 學術理性
  2. 社會適應
  3. 批判重建
  4. 自我實現
(C) 11下列有關課程實踐的敘述,何者較適切?
  1. 課程實踐必須遵循課程理論的規範
  2. 課程實踐主要在追求社會階級的解放
  3. 課程實踐有賴於教育人員的實踐智慧
  4. 課程專家應該為課程實踐人員提供服務
(D) 12下列有關螺旋式課程設計的敘述,何者較不適切?
  1. 合乎學科知識結構
  2. 循序提升學生認知能力
  3. 概念要隨著年級加深加廣
  4. 強調在地課程素材的轉化與發展
(B) 13婷芳老師邀請同事一起擔任本學期班級期末專題成果展的評審。下列哪一個評語較接近酬賞三明治的回饋方式?
  1. 你們所呈現的動機、作法和結論,有幾個地方寫得不夠正確,請修正。
  2. 你們的動機及作法相當正確,但建議加強結論,你們的努力老師看見了。
  3. 你們的動機、作法及結論都很正確,格式也很清楚。整體來說,做得很好。
  4. 你們的動機、作法及結論都寫得很清楚,只是呈現的格式要改進,繼續努力!
(B) 14上課時如果有學生干擾課程進行,林老師通常會即時制止,並提醒學生表現適當的 行為。林老師的處理方式較接近下列哪一種理論?
  1. 尊嚴管理理論
  2. 果斷紀律理論
  3. 和諧溝通理論
  4. 現實治療理論
(D) 15吳老師想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不同觀點討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該不該讓座?」 讓學生表達自己的選擇,再依不同情境進行同儕問答,引發深入思考,最後反思自己 的選擇並行動。此屬於何種教學法?
  1. 討論發表
  2. 角色扮演
  3. 概念獲得
  4. 價值澄清
(D) 16下列何者屬於多元文化「附加取向」的課程設計模式?
  1. 在婦幼節時,介紹各族群傑出婦女的生平事蹟
  2. 在社會課中,引導學生從不同族群觀點探討臺灣的開發問題
  3. 引導學生討論報紙對族群報導的偏失,並寫信給報社要求改進
  4. 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搭配多元文化週活動,讓學生欣賞各種族群服飾
(A) 17下列何者較不符合差異化教學的原則?
  1. 進行分組教學時,由能力較高者指導能力較低者
  2. 對於能力較高及能力較低的學生,另訂評量的標準
  3. 提供多樣性的教材內容,以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使用
  4. 允許能力較高者加速學習,並對能力較低者,進行補救教學
(B) 18小涵是個能力好、人緣好的孩子,但是最近對導師說:「我不想再擔任班長,覺得 服務別人很累,不想再為同學服務。」身為導師,下列何種處理方式較為適切? 甲、鼓勵小涵盡可能發揮自己的潛能乙、在班會中討論是否要選出新的班長 丙、私下找小涵了解近來生活發生哪些事 丁、當場答應小涵的請求,另外找有意願的學生
  1. 甲乙
  2. 甲丙
  3. 乙丁
  4. 丙丁
(D) 19李老師交代了課堂作業後,大部分同學開始作答,小華卻望著窗外發呆,老師走到 小華旁邊提醒他,應該開始做作業了。下列小華的哪一個行為屬於「尋求權力」反應?
  1. 小華抬頭看了老師一眼,才開始做他的課堂作業
  2. 小華低頭說:「我不會,我不知道這份作業該怎麼做!」
  3. 小華大聲說:「不用你提醒,我一點都不想做這個沒意義的作業!」
  4. 小華回應說:「這種問題昨天已經做過了,為什麼我們要做同樣的事情呢?」
(C) 20王老師以紫蝶為主題,讓學生到花田觀察並探究紫蝶的生態。請同學自行提出假設, 並加以驗證,最後撰寫其發現。此屬於下列何種教學法?
  1. 案例教學法
  2. 概念獲得教學法
  3. 專題導向教學法
  4. 問題解決教學法
(D) 21張老師設計「減少塑膠用品的使用」課程,下列有關減塑之情意目標的敘述,何者 較適切?
  1. 品格形成:學生能遵守校規不帶一次性餐具到校園中
  2. 接受:學生會與家長討論如何外帶餐點,以達減塑目的
  3. 價值組織:學生對於海洋生物受到垃圾危害的情形,感到難過
  4. 價值判斷:學生對於飲料店禁用塑膠吸管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觀點
(D) 22填空題的編製原則之一是:「若同一題内有超過一個以上的待填空格,則待填空格之 長度、大小應一致。」其理由為下列何者?
  1. 降低教師閱卷的困難
  2. 增加考卷編排的便利性
  3. 增加學生閱讀時的流暢度
  4. 避免暗示正確答案的線索
(B) 23在實施檔案評量之前,必須清楚設定檔案目的。王老師在班上實施寫作檔案評量, 要學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後,回答下列問題:「寫這一篇作文時我的策略是什麼?寫這一篇作文時我遇到最大的困難在哪裡?我認為我這一篇 作文寫得不錯 的地方有哪些?」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該檔案設定的目的?
  1. 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
  2. 增進學生自我學習成長
  3. 蒐集對教師的教學回饋
  4. 診斷學生的學習進步情形
(C) 24下列何者最符合素養導向教學設計與實施原則?
  1. 設計學習單,讓學生進行文具的選購,做加法進位的演算
  2. 參觀科學教育館並聆聽導覽後,回家整理參觀筆記及心得進行分享
  3. 藉由地震的新聞報導,讓學生蒐集與討論防災資料,並實際應用於防災演練中
  4. 因應耶誕節,請學生閱讀相關的英語繪本進行單字學習,並完成耶誕卡片著色活動
(B) 25王老師對於課堂中不專心上課的同學頗感困擾,屢勸不聽,怎麼責罵都無效。隔壁班 的陳老師建議他使用預防性策略,以維持班級授課的流暢。下列何者屬於此種策略的 應用?
  1. 走到不專心的同學身邊,小聲提醒他上課要專心
  2. 將不專心上課的同學座位,調整到離老師較近的地方
  3. 在下課時,將不專心的同學留下,私下提醒該生行為
  4. 利用聯絡簿,與家長溝通同學上課不專心,希望親師合作
(A) 26林老師這學期以專題探究方式帶領學生探討「營養」的主題。他希望可以透過核心 問題來激發學生持續進行思考、探究,並激盪出更多的問題與討論。下列何者較適合 做為核心問題?
  1. 我們應該吃些什麼才算營養?
  2. 你吃的東西可以避免肥胖嗎?
  3. 五大類食物群包含哪些營養素?
  4. 聯合國的均衡飲食標準是什麼?
(D) 27林老師針對數學課「生活中的大單位」單元進行差異化教學。他先用前測將學生 按程度分為三組,高程度者給予較高層次的題目並引導其自學,中程度者分組討論 課內題目進行自學,低程度者由老師集中教學。林老師對低程度組學生施測單位換算 測驗,發現他們對於小數點位移概念不夠清楚,重新解說與練習後,才講解新概念。 在每一堂課快結束時,林老師根據課堂內容設計兩個問題,以確認全班是否學會。 上述教學中並未使用到哪一種評量?
  1. 安置性評量
  2. 診斷性評量
  3. 形成性評量
  4. 總結性評量
(C) 28根據評量與學習的關係,評量可以分成「對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及「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三種取向。下列四位實習教師對這三種評量取向的敘述,何者正確?
甲:「對學習的評量」其性質較偏向總結性評量
乙:學校的定期評量是屬於「促進學習的評量」
丙:「促進學習的評量」的目的在協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
丁:「評量即學習」的目的在協助學生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1. 甲乙丙
  2. 甲乙丁
  3. 甲丙丁
  4. 乙丙丁
29-30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29-30 題。張老師上課時先解釋什麼是經、緯線,向學生指出地球儀上的國際換日線、赤道的 位置。之後以「倫敦」為例,讓全班同學練習找出其經、緯度,並請一位同學回答, 以確認學生是否了解。接著張老師再以「臺北」為例,請學生找出經、緯度,然後給予回饋。最後,老師發下學習單,上面列有許多組 經、緯度 ,請學生找出對應各組 經、緯度的城市,規定在下課前完成。
(C) 29下列何者不是張老師教學時所重視的事項?
  1. 力求講解的清晰
  2.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 促進學生之間的對話
  4. 以具體的例子輔助說明
(A) 30張老師在課堂上請學生找出「倫敦」、「臺北」的經、緯度,再給予回饋,其主要 用意為何?
  1. 引導學生進行練習
  2. 促使學生腦力激盪
  3. 強化學生學習統整
  4. 比較兩個城市的位置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

聯絡我們

我們將儘速跟回覆您的訊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