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自編教材,往往基於以下三大理由依據,包括:
- 該學科本身並未出版審定版的教科用書。
- 該學科審定版教科書的內容或範圍,並不符合課程的實際需要。
- 基於學校發展本位特色,或是考量學生學習現況的實際需求。
類組:國民小學
※問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選擇題每題1.5 分,共60 分(單選題;答錯不倒扣)
(B) | 1 | 李老師引導學生閱讀《小王子》一書時,期待他們閱讀後可以描述三件自己印象 最深刻的事情及個人的感受,並說明原因。此屬於下列何種目標?
|
(C) | 2 | 下列何者屬於標準參照評量?
|
(A) | 3 | 在社會課中,陳老師想運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下列作法何者較 不適切 ?
|
(C) | 4 | 下列有關問答題特性的敘述,何者正確?
|
(B) | 5 | 上國語課時,小明不專心聽課,頻頻和鄰座的小華踢來踢去,偶爾還發出聲響, 王老師未立即處理,導致其他學生仿效而秩序大亂。此屬於下列何種現象?
|
(C) | 6 | 「同一週的教學活動安排,應考量各學習領域之間教學內容的關聯性。」此符合課程 組織的哪一項原則?
|
(A) | 7 | 張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時,為了釐清小明所講的內容,下列老師的提問,何者 較為適切?
|
(B) | 8 | 依照泰勒(R. Tyler)針對課程發展所提出的目標模式,課程發展過程的首要步驟為何?
|
(A) | 9 | 班親會時,有家長提出以下疑慮:「學生準備校慶展演活動,會占用上課時間、影響 正常學習。」下列教師的回應,何者較適切?
|
(A) | 10 | 林老師認為經典文學作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發展班級的閱讀課程時, 將重要的經典文學作品列入學生的閱讀書目。林老師的作為屬於下列何種課程觀點?
|
(C) | 11 | 下列有關課程實踐的敘述,何者較適切?
|
(D) | 12 | 下列有關螺旋式課程設計的敘述,何者較不適切?
|
(B) | 13 | 婷芳老師邀請同事一起擔任本學期班級期末專題成果展的評審。下列哪一個評語較接近酬賞三明治的回饋方式?
|
(B) | 14 | 上課時如果有學生干擾課程進行,林老師通常會即時制止,並提醒學生表現適當的 行為。林老師的處理方式較接近下列哪一種理論?
|
(D) | 15 | 吳老師想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不同觀點討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該不該讓座?」 讓學生表達自己的選擇,再依不同情境進行同儕問答,引發深入思考,最後反思自己 的選擇並行動。此屬於何種教學法?
|
(D) | 16 | 下列何者屬於多元文化「附加取向」的課程設計模式?
|
(A) | 17 | 下列何者較不符合差異化教學的原則?
|
(B) | 18 | 小涵是個能力好、人緣好的孩子,但是最近對導師說:「我不想再擔任班長,覺得 服務別人很累,不想再為同學服務。」身為導師,下列何種處理方式較為適切? 甲、鼓勵小涵盡可能發揮自己的潛能乙、在班會中討論是否要選出新的班長 丙、私下找小涵了解近來生活發生哪些事 丁、當場答應小涵的請求,另外找有意願的學生
|
(D) | 19 | 李老師交代了課堂作業後,大部分同學開始作答,小華卻望著窗外發呆,老師走到 小華旁邊提醒他,應該開始做作業了。下列小華的哪一個行為屬於「尋求權力」反應?
|
(C) | 20 | 王老師以紫蝶為主題,讓學生到花田觀察並探究紫蝶的生態。請同學自行提出假設, 並加以驗證,最後撰寫其發現。此屬於下列何種教學法?
|
(D) | 21 | 張老師設計「減少塑膠用品的使用」課程,下列有關減塑之情意目標的敘述,何者 較適切?
|
(D) | 22 | 填空題的編製原則之一是:「若同一題内有超過一個以上的待填空格,則待填空格之 長度、大小應一致。」其理由為下列何者?
|
(B) | 23 | 在實施檔案評量之前,必須清楚設定檔案目的。王老師在班上實施寫作檔案評量, 要學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後,回答下列問題:「寫這一篇作文時我的策略是什麼?寫這一篇作文時我遇到最大的困難在哪裡?我認為我這一篇 作文寫得不錯 的地方有哪些?」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該檔案設定的目的?
|
(C) | 24 | 下列何者最符合素養導向教學設計與實施原則?
|
(B) | 25 | 王老師對於課堂中不專心上課的同學頗感困擾,屢勸不聽,怎麼責罵都無效。隔壁班 的陳老師建議他使用預防性策略,以維持班級授課的流暢。下列何者屬於此種策略的 應用?
|
(A) | 26 | 林老師這學期以專題探究方式帶領學生探討「營養」的主題。他希望可以透過核心 問題來激發學生持續進行思考、探究,並激盪出更多的問題與討論。下列何者較適合 做為核心問題?
|
(D) | 27 | 林老師針對數學課「生活中的大單位」單元進行差異化教學。他先用前測將學生 按程度分為三組,高程度者給予較高層次的題目並引導其自學,中程度者分組討論 課內題目進行自學,低程度者由老師集中教學。林老師對低程度組學生施測單位換算 測驗,發現他們對於小數點位移概念不夠清楚,重新解說與練習後,才講解新概念。 在每一堂課快結束時,林老師根據課堂內容設計兩個問題,以確認全班是否學會。 上述教學中並未使用到哪一種評量?
|
(C) | 28 | 根據評量與學習的關係,評量可以分成「對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及「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三種取向。下列四位實習教師對這三種評量取向的敘述,何者正確? 甲:「對學習的評量」其性質較偏向總結性評量 乙:學校的定期評量是屬於「促進學習的評量」 丙:「促進學習的評量」的目的在協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 丁:「評量即學習」的目的在協助學生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
29-30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29-30 題。張老師上課時先解釋什麼是經、緯線,向學生指出地球儀上的國際換日線、赤道的 位置。之後以「倫敦」為例,讓全班同學練習找出其經、緯度,並請一位同學回答, 以確認學生是否了解。接著張老師再以「臺北」為例,請學生找出經、緯度,然後給予回饋。最後,老師發下學習單,上面列有許多組 經、緯度 ,請學生找出對應各組 經、緯度的城市,規定在下課前完成。 | ||
(C) | 29 | 下列何者不是張老師教學時所重視的事項?
|
(A) | 30 | 張老師在課堂上請學生找出「倫敦」、「臺北」的經、緯度,再給予回饋,其主要 用意為何?
|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