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第二次教師資格考(教檢) 試題&解答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

類組:國民中學


問答題

※問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擬答
  1. 情緒管理:
    1. 認識自己的情緒:認識情緒的本質是EQ的基石,這種隨時隨刻認知感覺的能力,對瞭解自己非常重要。不瞭解自身真實感受的人必然淪為感覺的奴隸,只有掌控感覺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宰,在面對人生大事較能知所抉擇。
    2.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管理必須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學習如何自我安慰,擺脫焦慮、悲傷、灰暗或不安。這方面能力較匱乏的人常需與低落的情緒交戰,掌握自己的人則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發接受挑戰。
    3. 自我激勵:無論是要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勵或發揮創造力,將情緒專注於一項目標是絕對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感情的自動力,諸如克制衝動或延緩滿足,且保持高度熱忱是一切成功的動力。大體而言,能自我激勵的人做任何事情效率都比較高。
    4. 認知他人的情緒:即尊重瞭解他人,較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考慮事情的利害關係,是一種利他的精神,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
    5. 人際關係的管理:人際關係就是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察知他人內在情感、善體人意的一種能力。一個人的人緣、領導能力、人際和諧程度與這項能力有關,充分發揮這項能力的人常是社會上的佼佼者。

  2. 教師協助情緒管理輔導策略:
    1. 課程實施配合身心發展階段:教師樹立身教典範,將情緒教育融入各科。
    2. 協助學生認識自己:進行同理心及社交技巧的訓練。
    3. 教導問題解決模式:說出遭遇問題的情況和感受。
    4. 運用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找出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擇一實施。
    5. 激發學生高峰經驗:確認學生的性向,由自發的學習興趣中追求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6. 及早開始:個體在國中的階段是調適情緒的重要階段,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密切配合。
擬答
  1. 青少年階段的認知特色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發生知識論)將認知發展分為4階段,11歲以後(青春期)為形式運思期(Formal-Operational Thinking Stage),以下為青春期認知發展特徵:
    11歲以上之青少年,其思維能力已發展到了成熟階段。
    1. 假設演繹推理(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
      根據假設進行驗證;具實驗或控制變項的能力。先對所面對的問題提出一系列的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驗證,從而得到答案。
    2. 命題推理(Prepositional Reasoning):
      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相關;又為推理思維,不必一定按現實的或具體的資料做依據,只憑一個說明或一個命題即可進行推理。是超越現實的一種思維方式。
    3. 組合推理(Combinatorial Reasoning):
      面對由多個因素所形成的複雜問題情境時,可以根據問題的條件提出假設,一方面孤立某些因素,一方面組合其他因素,在系統驗證中獲得正確答案。
    4. 能進行抽象思考及邏輯思考。
    5. 反射性思考:對已經思考過的問題進行再思考。

  2. 分別舉出青少年認知發展之三項正面影響與兩項負面影響
    1. 三項正面影響:
      1. 可透過假設作思考:並以批判的形式來思考(可能不止一個正確答案,但要有有效的標準判斷哪些是較好的答案);亦能採用不同的策略和歷程來應用或學習知識,且能監督自己的思考運作。
      2. 有計畫的思考。
      3. 超越固有限制:多向度之思考,不同領域的知識愈來愈豐富,並可同時接納不同的意見與表徵。
    2. 兩項負面影響
      青少年自我中心概念由艾爾肯(Elkind, 1967)所發展出來,他認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現象中,存在著主要兩個特徵:想像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和個人神 話(personal fable)。前者指青少年相信他是眾人注意的焦點,然而,在實際社會情況中,並沒有這樣的眾人存在。後者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獨特的、全能且不 可毀滅的。因此導致以下兩種負面影響:
      1. 夢想不切實際、缺乏客觀性的表徵。
      2. 自我中心衍生問題:
        個人神話是青少年認為自己的思考方式、想法與感情是與眾不同,是不容易被別人了解的(獨特性);在從事冒險行為時,也因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全能性),而一廂情願地認為不好的、惡運的事情是不會發生在他身上的(不可毀滅性)。因此,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在青少年的發展中,認知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擬答
處於多元族群文化融合的社會,面對族群多樣化的學生,教師應提升自我多元文化知能、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價值並妥善設計多元文化課程及運用有效的多元文化策略於班級經營中,才能真正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而要達成此項目標,需培育教師多元文化素養的內涵,才能具有多元行動的社會能力。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多元文化素養之定義如下:
  1. 莊采珂(1999)指出教師所應具備的多元文化素養包括:
    對多元文化社會的體認、多元文化知能的提升、多元文化技巧的培養、反省性的多元文化態度、多樣的角色扮演、民主且熱誠的教學態度。
  2. 表現於多元文化教育方面: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2001)覺得應包括了教師對自己文化的瞭解與認同、對不同文化的認知與支持的程度以及無偏見與刻板印象的文化觀等。
  3. Well(1998)直指教師應具備「批判多元文化素養」( critical multicultural literacy):
    就是「誓言承認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係導向建構性地創造出提昇對話、分析、評鑑與統合歷史與當代多元文化的旨趣」,此種批判多元文化素養旨在激發學生與教師間進行建構性的多元文化實踐,積極且深入地投入社會結構中的問題予以檢視。
  4. Brock(2004)的定義可以涵蓋上述論點之精髓:
    「多元文化素養是一種投以複雜社會文化的熱忱、以有效方式來使用語言的讀寫能力。具有更複雜的語言、素養、文化理解能力,可以幫助教師在壓制性的政策主導下從事豐富的教學實踐」。
  5. Giroux(1992)對於多元文化素養的解說有五點:
    1. 素養不僅是文字、藝術、 技能,素養還必須涉入意識型態與思想的澄清;
    2. 素養為組織意義、建 構意義、維持意義的工具;
    3. 素養是一種現有的文本、知識論與意識型 態系統的再現之實踐;
    4. 素養是要了解差異,因為他人的認同很重要;
    5. 素養脫離不了差異與權力的語言。作為文化工作者的教師,需要具備以上素養,這些素養不再只是傳統教育工作者必備的讀寫算能力或所謂教育素養,而是一種與廣大社會息息相關、具有社會實踐行動力的多元文化素養。
擬答
  1. 思覺失調症
    在台灣,每千人約有6個人患有「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這種疾病是腦內神經發展病理加上環境病理因素,促發神經介質或神經賀爾蒙的功能失調,因而產生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思覺失調是指精神不正常的早期狀態,屬於腦部疾病。患者的思維和感覺會脫離現實,出現幻覺及妄想等病徵,他們的情緒亦會變得不穩定。若不及早治理,思覺失調可能發展成更嚴重和長期的精神病。任何年齡、性別、種族、背景、教育程度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思覺失調,但在發病年齡組別中,以青少年的比例較高。
    其症狀表現分成四種主要類別
    症狀類別症狀表現
    正向症狀妄想、幻覺
    負向症狀情感表現平板、貧語症、無動機
    解構症狀解構的語言、解構的行為
    其他症狀緊張性運動、不適當的情緒表達
  2. 五項導師應該採取的具體輔導作為
    患有思覺失調的學生或許對病患及求助途徑缺乏認識,未必會主動向家人或教師尋求協助。學校應留意學生有否受病情影響,在學習、行為及社交表現上出現顯著或不尋常的轉變。
    1. 建立互信關係:
      學生在患病初期的病識感一般都較低,認為自己沒有病或者問題單純由壓力所引起,對於到醫院求診較為抗拒;家長也可能不理解何謂思覺失調,以為子女的異常行為是撞邪,或是青春期的反叛表現。有時候,學生和家長也可能擔心被標籤,故不願意承認患病。對於學生,教師切忌急於強迫他們接受患病的事實,應先關心對方的切身需要,例如:指出學生在睡眠、社交、學業等方面的轉變,以建立互信關係。教師可進一步游說學生與學校社工見面,再由學校社工透過面談,評估學生的精神狀態,作適當的轉介和跟進。
    2. 應對患病學生的幻覺和妄想:
      協助學生應對幻覺和妄想的策略學校可以與醫護團隊商議,共同為患有思覺失調的學生建立一些策略,以協助他 們應付幻覺和妄想的出現。例如:當學生要靜下來做個別的工作時,教師可讓學生戴上耳機聽音樂,以減低幻聽出現時的困擾;留意容易觸發幻覺或妄想的情境或壓力來源(例如:小息、人多時等),容許學生在需要時到一個安靜和安全的地方休息,以減少外在環境對感官的刺激,或安排學生與信任的學校人員或同學進行一些舒適的休閒活動;教導學生放鬆的方法,以減低幻覺或妄想出現時的焦慮。若學生正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學校可配合臨床心理學家所運用的策略,計劃如何促進學生在學校應用這些策略,以提升他分辨思想與現實的能力。
    3. 支援社交適應:
      患有思覺失調的學生一般在社交上表現退縮,以致失去社交支援。然而,研究指出社交支援對患病學生的康復進展有重要的影響。學校可以安排一些恆常的機會,讓學生與其他同學和教師保持社交互動。學校也可為學生安排合適的同學作朋輩關顧,讓學生對社交支援有正面的感受。學校可配合醫護團隊的康復訓練方向,為學生提供社交技巧訓練,以協助他們在康復的路途上重新投入社交生活。對於難以建立朋輩支援的患病學生,鼓勵和協助他們參與不同的個人休閒活動也 可促進他們的康復。
    4. 提供學習支援及調適: 學校宜與相關專業人員、家長及患病學生一同商討合適的學習支援及調適策略,如學習計劃、課業安排、座位安排等,以照顧學生因病帶來的學習困難,同時,應以包容的態度,耐心及有彈性地協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例如按需要調節教學方法,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5. 識別學生的復發徵狀:
      研究顯示,思覺失調患者在首兩年內復發率近50%。因此,思覺失調在病情穩定後復發是十分常見的。如學校發現患病學生有復發的徵狀,應及早與其家人及醫護人員溝通,尋求適切的協助。一般來說,復發時的表現跟首次病發的徵狀類似。如學校在學生病情已穩定一段時間後,突然留意到該學生有不尋常的表現,例如神情變得呆滯、不顧儀容、情緒變得波動,就應多花時間向學生、其家人及醫護人員了解最近的精神狀況。如有復發情況,應和各方商討提供相對的支援。

選擇題

選擇題每題1.5 分,共60 分(單選題;答錯不倒扣)

(C) 1再過兩個星期,加華就要面臨重要的升學考試。他平日成績不差,但是對這次考試卻沒有信心得到好成績。此現象顯示他較缺乏下列何者?
  1. 認知能力
  2. 成就動機
  3. 自我效能
  4. 精熟水準
(B) 2下列哪一種家庭規則的做法對青少年自尊有正面影響?
  1. 不設定規則,給予青少年完全的自由
  2. 父母訂定規則的過程中與孩子充分討論
  3. 為能慎重,父母常為家規的內容時有爭辯
  4. 為了形塑服從家規的重要性,規則一旦訂定即不容修改
(A) 3大明能夠說明如何解答一元二次方程式(如:𝑥2 − 3𝑥 + 2 = 0)的題目。根據皮亞傑(J. Piaget)認知發展理論,大明的認知發展到達哪一階段?
  1. 形式運思期
  2. 具體運思期
  3. 感覺動作期
  4. 前運思期
(B) 4下列哪一項並非高創造力者的主要特徵?
  1. 不容易固著於既有的問題解決方法
  2. 各方面知識的學習速度比一般人快
  3. 短時間內能針對問題產生大量點子
  4. 能將看似無關連的問題聯結在一起
(A) 5十一年級的小珍,最近家裡農作物遭土石流淹沒。小珍:「我擔心家裡經濟會有困難必須休學,但我很想繼續讀書。」王老師:「你是否與父母討論過家中的經濟狀況?」王老師採用了下列哪一種技術?
  1. 引導
  2. 解釋
  3. 簡述語意
  4. 自我揭露
(D) 6陳老師擔任七年級的導師,他發現班上一名學生已經三天沒有來學校上課,也沒有請假。在此情況下,下列哪一項是學校依法應有的作為?
  1. 依據「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通知輔導室
  2. 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通報警政單位協尋
  3. 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通報社福單位
  4. 依據「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通報相關單位
(D) 7關於國中生身體意象的敘述,下列何者較正確?
  1. 體格不會影響其社交機會
  2. 男生比女生更在乎自己的體重過重
  3. 認為自己體重過重的女生,其自尊較高
  4. 身體意象不佳是女生比男生憂鬱的原因之一
(C) 8導師在母親節前夕提醒學生送一份禮物表達感謝。考量班上有同學的父母離婚,他在說明這項活動時,採下列哪種說法較為適切?
  1. 母親節快到了,不要忘了送一份禮物給媽媽!
  2. 大家要好好感謝母親,祝福媽媽母親節快樂!
  3. 母親節到了,記得要送一份禮物給照顧你的人!
  4.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受到媽媽的照顧,我們要好好感謝她!
(B) 9下列哪一項測驗較屬於文化公平測驗(culture-fair test)?
  1. 魏氏成人智力測驗
  2. 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
  3. 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
  4. 美國的學業性向測驗
(C) 10下列哪一項不是青少年早期性別分化突然加劇趨勢的原因?
  1. 自我認同發展之需求
  2. 第二性徵突顯性別意識
  3. 突破社會性別角色規範
  4. 受到同性別同儕之影響
(D) 11關於青少年自我認同的敘述,下列何者較為正確?
  1. 認同未定者通常自尊最低
  2. 模仿父母者大多能達到認同定向
  3. 認同迷失常常導因於認同過程中過度投入
  4. 認同定向者須經歷尋找、選擇及投入的歷程
(B) 12八年級的永福最近幾週不斷的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足夠的滿足感,如果不增加上網時間,滿足感便會下降。永福的狀況最符合網路成癮的哪一項特徵?
  1. 顯著性
  2. 耐受性
  3. 戒斷現象
  4. 強迫上網渴望
(C) 13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特徵,下列何者為非?
  1. 從外控到內控
  2. 從他律到自律
  3. 從質疑到服從
  4. 從個人取向到群體取向
(B) 14在團體剛形成時,領導者會和成員討論使團體有效運作的共同信念。這項做法最主要是基於下列哪一種概念?
  1. 團體結構
  2. 團體規範
  3. 團體動力
  4. 團體凝聚力
(A) 15張老師為七年級數學科段考命題時,最應該注重下列哪一種效度?
  1. 內容效度
  2. 同時效度
  3. 預測效度
  4. 聚斂效度
(D) 16七年級的小明跟導師說:「這次段考我的成績很爛,同學嘲笑我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我真的很笨,感覺超難過。」根據理情行為學派,真正引起小明難過的是下列何者?
  1. 智商太低
  2. 同學的嘲笑
  3. 段考成績很爛
  4. 認為自己很笨的信念
(B) 17小悠在十年級時,國文老師推薦他參加小說創作比賽。他得到首獎後,開始對文學相關科系產生興趣。根據學習理論的觀點,此一生涯選擇的影響因素與下列何者最有 關聯?
  1. 古典制約學習
  2. 操作制約學習
  3. 聯結學習經驗
  4. 替代學習經驗
(B) 18十年級志雄的父母教育他的方式,符合包姆林(D. Baumrind)的威信型(authoritative style) 管教。下列哪一種較可能是志雄在學校的人際相處情形?
  1. 退縮害怕,總是孤單一人
  2. 能接納成人的規範並與同儕相處良好
  3. 依賴權威,卻對權威充滿疑惑或焦慮
  4. 喜歡挑戰權威,不太清楚管教的界線
(C) 19十二年級正德的輔導教師判斷他是屬於馬西亞(C. Marcia)認同狀態的早閉型。下列哪一項是輔導他時應考量的重點?
  1. 此生能力不足,需要協助他發展專長
  2. 此生個性內向自閉,需要協助他建立人際關係
  3. 此生可能被動接受父母的安排,未必符合他的興趣
  4. 此生的職業選擇不為父母所接受,需要協助輔導他
(A) 20李同學參加的高中英語聽力考試屬於標準參照測驗。他在四個等級中獲得 A 級。下列 敘述何者錯誤?
  1. 李同學的分數必須從他在團體的相對位置來加以解釋
  2. 成績獲得 A 級的考生即代表具有該等級所描述的能力
  3. 標準參照測驗旨在與效標比較,而不是與他人進行比較
  4. 藉由這個測驗李同學可以得知自己英語聽力的精熟程度
(A) 21輔導教師說:「麗如、文雄、益坤,你們談到人際相處的感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獨特的感受,這對我們團體都是十分重要的。」輔導教師採用的是下列哪一項團體輔導的技巧?
  1. 連結
  2. 投入
  3. 結構化
  4. 此時此地
(B) 22十二年級的曉雯告訴導師:「我不知道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導師採用下列哪種回應最不適切?
  1. 聽起來你好像很茫然
  2. 你想太多了,要把心思多放在課業
  3. 對於這個問題,我並沒有最終的答案
  4. 在這個生命階段會這麼想是很常見的
(D) 23高老師對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感興趣,於是搜尋相關文獻。下列何者是文獻中對青少年智力發展比較一致的發現?
  1. 晶體智力達到高峰
  2. 流體智力開始增加
  3. 知覺速度開始下降
  4. 語文推理能力持續增加
(A) 24導師得知班上學生遭受家人嚴重身體虐待時,須在多長時間內向當地主管機關通報?
  1. 二十四小時
  2. 三十六小時
  3. 四十八小時
  4. 七十二小時
(D) 25下列哪一項屬於生涯輔導中的環境探索?
  1. 佑新和導師探討較適合自己的科系與學校
  2. 導師協助阿泰評估不同生涯方案的可行性
  3. 曉茗與輔導教師探討自我概念、興趣與人格
  4. 輔導教師和婉君一起分析社會經濟的未來發展狀況
(C) 26關於腺體與青少年身心發展之對應關係,下列何者正確?
  1. 性腺─身高急速成長
  2. 胰臟腺─體重急速增加
  3. 松果腺─生理時鐘相較於兒童有往後移(晚睡晚起)的現象
  4. 甲狀腺─容易出現長面皰、失眠、易怒和焦躁等壓力反應症狀
(D) 27關於青少年生理發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1. 女生的快速發育期通常比男生晚
  2. 男生的肩寬通常和可體松的分泌增加有關
  3. 女生的臀寬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最有關聯
  4. 男生的最終身高大致比女生約高了 8%至 10%
(D) 28關於青少年期的自我發展,下列何者為非?
  1. 自我概念會有相互矛盾的現象
  2. 逐漸了解自我概念會隨情境而有所不同
  3. 開始會以較抽象和理想化的方式描述自己
  4. 確認自己的真實我(true self)而放棄虛假我(false self)
(A) 29十一年級的阿哲生病缺課好幾週,段考前要求好友大雄幫他作弊。大雄的道德推理若處於柯柏格(L. Kohlberg)的尋求認可階段,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他的回應?
  1. 身為你的好友,我當然會幫你啊
  2. 好啊,下次段考你的答案也要讓我看
  3. 我不能幫你,這對班上其他人不公平
  4. 不行啦,萬一被老師抓到,我會被處罰
(C) 30根據亞隆(I. Yalom)對於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的看法,班級出現下列四個情況時,哪一個團體凝聚力最低?
  1. 同學們勇於自我揭露
  2. 同學們表達對彼此的支持
  3. 同學們要求大家要有一樣的想法
  4. 同學們上課出席率高,參與狀況亦佳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

聯絡我們

我們將儘速跟回覆您的訊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