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答抽樣檢驗是根據一定的抽樣方案從批中隨機抽取規定量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當作樣本進行檢驗,以判斷該是否合格的統計方法,因樣本隨機性,與樣本僅是該批的一部分,通常還是極少部分,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因不是耗時耗力的全面檢查,故存在少數在誤差範圍內的不合格品數量。對生產者、消費者的風險如下:
- 生產者的風險:品質好的批次,有可能判定為不合格;品質差的批次,有可能被判為合格。
生產者風險是指生產方所承擔的該批質量合格而不被接收的風險,又稱第一類錯誤的概率,一般用α表示,又稱為α風險,此表示產品品質已達到協定水準,由於抽樣結果誤判為拒收之機率,亦即對的判錯之機率,若α風險設為5%,意即在合格水準下,判為允收機率為95%。
- 消費者的風險:消費者需承擔與接收不符合品質水準之批量被允收之風險。
消費者風險是指使用方所承擔的接收質量不合格批的風險,又稱第二類錯誤的概率,一般用β表示,又稱為β風險,此表示產品品質未達協定水準,由於抽樣結果誤判為允收之機率,亦即錯的判對之機率。若β風險設為10%,意即消費者有10%的機率會接收到不合格的產品。
- 生產者與消費者應明確各自承擔其風險極限,若要同時滿足雙方利益與同時減少雙方的風險,方法為增加抽樣樣本量,但此舉又會提高檢驗成本,故抽樣方案的選擇,應是雙方承擔風險和其符合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