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教師資格考(教檢) 試題&解答

國小課程與教學

類組:國民小學


>

問答題

※問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擬答
教師可採取之可能策略如下:
  1. 使用我訊息(I-Message)
    教師可利用我-訊息,清楚明確表達感受,讓學生理解教師立場。
  2. 協助學生卻日目標與需求
    幫助學生釐清現階段為自己設立的目標,以及確認自身真正需求。
  3. 引導學生思考行為
    教師應幫助學生開始思考此一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與價值,並確認其必要性。
  4. 幫助學生擬訂計畫
    教師應讓學生訂定自身計畫,並合乎資我理想的行為目標。
  5. 理性勸導
    教師應於學生情緒高亢之際,先行緩和其情緒,再以柔性與理性兼重方式予以勸導。
  6. 給予學生解釋機會
    教師應讓學生說明何以發生此一行為表現的真正原因。
擬答
  1. 有關此一情境的兩難問題的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1. 先將問題情境與內容進行說明,以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2. 透過板書、講義、投影片、powerpoint等方式呈現此一事件的過程。
    3. 教師應讓學生根據案例,察覺兩難問題性質。
    4. 學生寫下暫時性的理由。
    5.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
    6. 各組提出分組報告並書寫理由。
    7. 全班一齊討論,個人可改變當初所做的決定及理由。
    8.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提出歸納,並提醒學生留意周遭道德事件。
擬答
  1. 此一課程的主要特色,可歸納為:
    1. 課程設計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
    2. 兼以培養適應社會生活應有基本能力為最終目標。
    3. 課程內容設計採取跨領域整合。
    4. 課程發展主軸採取主題式教學為手段。
擬答
以下針對直接與間接評量,分別在信度與效度層面所具備的優缺點及理由,進行說明:
  1. 直接評量在信度與效度的優缺點
    1. 信度層面
      因為試題難以同時具備完整教學內容代表性,以及評分過程費時費力,可ˊ因此影響信度表現。
    2. 效度層面
      優點部份,具有命題較為簡單、可測得高層次學習成果,並可因此改善學生學習習慣與方法,並促進其思考、統整、問題解決與表達寫作等多項能力;然而,由於評分難免主觀且易受表面效度影響,以及尚未確認自由發揮、表達能力與學習效果的實質關聯性,有可能影響應有效度。
  2. 間接評量在信度與效度的優缺點
    相較直接評量而言,間接評量則具有計分較為省時省力,以及測驗結果相對客觀等優點。
    1. 信度層面,因為可能受到猜測因素影響,而導致信度可能下降的缺點。
    2. 效度層面,具有避免考生產生反應心向,以及題意結構較為清楚等優點。

選擇題

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

(D) 1 樂樂國小想推動「資訊融入教學」。下列何種做法較符合「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
  1. 成立資訊社團,與地方科技團體共享資源,建立伙伴協作關係
  2. 購置充足的科技資訊設備,學生可隨時透過網際網路學習新知
  3. 設計資訊科技之相關主題課程,使學生熟悉網路世界的各種知識
  4. 讓學生結合資訊科技與課堂學習結果,製作校園特色植物尋寶圖
【解說】
  •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是運用學習科技(Learning Technology)的發展,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架構下,來啟發與輔導學生的學習方式。整合資訊科技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將是未來提供各學校改善教學模式的主要政策之一。
  •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教師運用資訊科技之技術於教學活動上,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態度。資訊科技的技術就是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等資訊科技之技術。教學活動包含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教學方式更具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性以及工具化的應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態度,就是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 資訊融入教學不只是教師會使用電腦而已,且能夠使用電腦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所用的各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的置入各科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

【補充】
特殊教材融入資訊教學的五大時機
  1. 將抽象化的教材轉成視覺化的教材。
  2. 需要培育從事實務演練的經驗。
  3. 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境。
  4. 學校所欠缺老師的一些學科。
  5. 引導學生學習動機。

【補充】
九年一貫課程結合教學與資訊課紀的主要時機九年一貫課程提到教學與資訊科技的結合時機包括:課程、教材、教法、甚至於評量,都可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其應用的範圍有教學大綱提示、班級及學生資料管理、虛擬教室、補充教材、學生自學教材、線上測驗與評量、學生作業、競賽活動、師生互動、以及親師溝通(江羽慈,2003年)
(B) 2某標準化測驗包含 30 道試題,若再加入 10 題與原測驗性質相似的新編題目,則對 該測驗之信度最可能產生何種影響?
  1. 信度值將會減少
  2. 信度值將會增加
  3. 信度值保持不變
  4. 信度值無法確定
【解說】
信度的影響因素
影響信度的因素,包括:試題題數多寡、樣本能力分配、試題難易程度、計分客觀程度,以及信度估計方法,如下論述:
  1. 試題題數多寡:
    測驗長度越長,試題抽樣組合越容易具有教學內容代表性,使信度越高。
  2. 樣本能力分配:
    受試者的能力分配變異程度越大,亦即各別能力差異大,則信度係數越高。
  3. 試題難易程度:
    試題偏易或偏難,皆可能造成次數分配的偏態,進而使能力分配狀況集中而變異程度降低。因此,難度適中才會有最大範圍的變異程度,才能造成最高信度係數參數值。
  4. 計分客觀程度:
    計分方式越客觀,使主觀程度降低,讓評分者信度誤差越小,而造成的信度也越大。
  5. 信度估計方法:
    KR20與Cronbach Alpha值,為信度估計的下限,必須留意其值不能過低,才能使信度估計存有意義。

【解說】
信度的改善途徑
信度一旦產生誤差,可藉由以下途徑改善,包括:進行因素與鑑別度分析、增加測驗試題總量、剔除部份不良試題,以及校正相關係數萎縮。
(C) 3 教師在進行教學或經營班級時,除了使用一般的語言溝通,也常用師生約定的信號 來保持或轉移學生注意力。下列哪一種班級信號對於管理班級秩序最有效?
  1. 不分學生年齡,都可以用眼神來傳遞信號
  2. 為了讓全班靜下來開始上課,大聲喊「安靜」
  3. 採用聽覺信號如老師拍手兩次,讓學生跟著拍
  4.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時,採用手勢信號來管理秩序
(D) 4 張老師透過一篇〈塑膠垃圾污染海洋〉的文章,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國語文教學,並依據國語文領域綱要核心素養「國-E-A2 透過國語文學習,掌握文本要旨、發展 學習及解決問題策略、初探邏輯思維,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設計教學活動。下列何者最能夠呼應此核心素養內涵?
  1. 各組學生摹寫報導文章並增加插圖
  2. 學生分組將文章內容製作成簡報並上臺報告
  3. 設計學習單,幫助學生熟悉與使用文章中的語詞和句型
  4. 分組討論文章的重點,並嘗試提出改善海洋汙染的方法
【解說】
E-A2=國小-自主行動-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
(A) 5學校的學習評量應該優先重視下列哪一個評量概念?
  1. 內容效度
  2. 預測效度
  3. 同時效度
  4. 內在效度
(A) 6六年級的亞萱先學習圓周長的算法,之後學習圓面積時,便常常用直徑乘以圓周率 來計算圓面積。此現象屬於下列何者?
  1. 順攝抑制
  2. 逆攝抑制
  3. 學習遷移
  4. 檢索困難
【解說】
(舊經驗)圓周=2𝜋𝑟,(新經驗)圓面積=𝜋𝑟²。但亞萱的圓面積=2𝜋𝑟,顯然是錯誤!因此,屬於抑制而非遷移。
(D) 7下列何者並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所強調的重點?
  1. 依據各領域的學習重點進行課程設計
  2. 重視學生主動學習與協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強調領域間的共同備課
  4. 重視學科基礎知識與能力指標的對應,強調跨領域的統整
【解說】
並未要求領域【間】要共同備課。
(A) 8 依據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楊老師在寫作教學時較不會進行下列哪一項教學活動?
  1. 仿寫優秀的童話作品
  2. 進行故事接龍的遊戲
  3. 改編有名的童話故事
  4. 讓學生自行創作故事結局
(B) 9 有一天下課時,模範生大華和時常缺交作業的小明因為某件事情發生爭執。剛從科任 教室回來的同學雖然不知道來龍去脈,但大部分同學都站在大華這一邊,認為應該是 小明的錯。這種現象屬於何種效應?
  1. 霍桑效應
  2. 月暈效應
  3. 比馬龍效應
  4. 天花板效應
(A) 10張老師得知其班級學生對日本電視劇「半澤直樹」非常著迷,於是在進行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時,將「半澤直樹受到分店長淺野陷害,被迫承擔因非法融資 5億而造成 銀行損失的責任」作為例子,來讓同學進行分組討論,探討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牽涉的 道德議題。張老師的做法符合下列何種學習經驗選擇的原則?
  1. 動機原則
  2. 經濟原則
  3. 繼續原則
  4. 練習原則
(C) 11大山國小負責辦理全國國小學童美術比賽,收到 5000 張畫作,張老師負責評分的 業務。下列何種評分方式最能挑選出優秀作品?
  1. 依照檢核表(checklist)採整體性的計分
  2. 依據檢核表(checklist)進行分析性計分
  3. 依照評分規準(rubrics)採分析性的計分
  4. 選出不同等級的作品作為評分參照依據
【解說】
實作評量的評分規準實作評量可用工具來計分。以下分別針對評分規準的使用原則,以及觀察評定的兩大體系,進行說明
  1. 整體式評定法
    這個體系是把作品都當作整體比較,並非分析判斷內容要素。
  2. 分析式評定法
    本體系的主要意涵如下:本方法把觀察的行為或作品分解成幾個要素,列成清單,然後逐一判斷,最後合計總分。
    1. 檢核表
      檢核表主要適用於動作或作品可以細分出明確且具體的要素,而這些要素又可以做二分法判斷。
    2. 評定量表
      當所觀察的行為所表現的品質有明顯的差距,足以做好幾個等級的區分時,即可以使用評定量表。
    3. 評分規程
      基於增進評量效率與避免過度主觀,測驗領域專家近年發展出各學科可供評分的規程。主要是以雙向表格,由教師向學生說明作業的期望標準,也同時提高評量結果的客觀與公平性。其中,水平方向代表精熟水準的三種層次(多用極佳、滿意與不及格),垂直方向則是作業當中的各個項目;透過雙向交集,界定每個項目在不同精熟水準的表現狀況。
(C) 12讚美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提升教學效果。下列何者最符合有效讚美的原則?
  1. 以我的觀察,這件事你整體做得相當不錯!
  2. 上次你的演講很流暢,我特別喜歡你的題目!
  3. 你能解釋自己對「 a²+b²=c²」的算法,很好!
  4. 你的英文單字背誦進步了,還比小華多記了五個,讚!
【解說】
(A)讚美必須具體
(B)讚美的標的與內容無關。
(D)讚美無需做個體間的比較。
(A) 13 南向國小每年都會舉辦國際週,邀請校內新住民家長分組策劃多元文化活動,讓學生 體驗文化多樣性與發展國際觀。此活動屬於下列哪一種課程?
  1. 外顯課程
  2. 內隱課程
  3. 潛在課程
  4. 懸缺課程
(C) 14 下列哪一個教學方式最能達到情意領域的目標?
  1. 請學生仿作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分析比較
  2. 播放藝術家的紀錄片,請學生分享其對藝術家的了解
  3. 引導學生藉由藝術家不同時期作品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4. 邀請藝術家到校分享創作理念並與學生共同創作校園藝術品
(A) 15「課程即傳記文本」的課程理念,較接近下列哪一流派的課程哲學?
  1.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2. 精粹主義(essentialism)
  3. 實在主義(realism)
  4. 實證主義(positivism)
【解說】
課程即傳記文本的概念,來自於現象學與存在主義。
(D) 16小魚在班上的不適當行為越來越明顯,特別是講話不禮貌的行為,如:頂嘴、說髒話 等,已經造成教師教學的困擾,也影響小魚的人際關係。王老師欲以行為塑造法 來輔導,其行為塑造法的實施步驟依序為何?
甲、安排後果
乙、測定基線
丙、評估效果
丁、選擇增強物
戊、確定目標行為
  1. 乙→丁→丙→戊→甲
  2. 乙→丙→戊→甲→丁
  3. 戊→甲→乙→丁→丙
  4. 戊→乙→丁→甲→丙
【解說】
行為改變技術行為塑造,又可稱為行為改變技術,亦可視為一個概念的總稱;意指利用增強、消弱、懲罰來改變行為;可以形成很多種方法,包括:行為塑造法,代幣制,契約制、正增強 負增強、類化、代幣制等。其主要的步驟,包括:確定行為目標→測定準線→選擇增強物→安排後果→評估效果
(D) 17「學生能精確、迅速完成生物課的解剖任務」,此表現較符合動作技能領域目標的 哪一層次?
  1. 知覺
  2. 創新
  3. 機械化
  4. 複雜反應
(B) 18下列有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彈性學習課程規劃的敘述,何者 正確?
甲、彈性學習課程可以規劃社團活動
乙、彈性學習課程即全校性的學習活動
丙、彈性學習課程可以規劃為補救教學
丁、彈性學習課程的部分時數可以安排部定領域課程
  1. 甲乙
  2. 甲丙
  3. 乙丙
  4. 乙丁
(C) 19管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應建立行為與結果間的因果關係。下列哪些說法比較適當?
甲、「你弄亂了圖書角的書,要負責排整齊。」
乙、「如果你大聲吵鬧,就要處罰你跑操場兩圈。」
丙、「如果你製造髒亂,下課後就要留下來打掃。」
丁、「如果你持續干擾旁邊的同學寫作業,那就要換座位。」
  1. 甲乙丙
  2. 甲乙丁
  3. 甲丙丁
  4. 乙丙丁
(B) 20向上國小的教師在進行議課時,針對「課堂上有些學生雖然認真回答問題,但是答案 並不完整」的現象,討論應如何回應。依據正向心理學的鼓勵原則,下列哪一種回應 方式最適切?
  1. 你們的答案不管對不對,老師都很欣慰
  2. 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應該還能提出更好的答案
  3. 我知道大家都很努力,答得不好,不用感到失望
  4. 大家答得不好,是因為問題本來就有點難,所以不用灰心
【解說】
正向心理學在輔導與班級經營的運用正向心理學以正向的態度來看待人和事,同時也是輔導的原則,無論站在老師或者學生的觀點上,都希望能看到自身及他人正向的優點。以下由許鶯珠(2009)及吳佩珊(2008)提供一些正向心理學的原則和技巧,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正向心理學,並有預防的功能;或者幫助學生如何去面對困境及因應的方式。
  1. 課程設計幫助學生體驗如何正向思考,例如角色扮演,影片欣賞,繪本欣賞等方式,透過活動的體驗,讓學生建立正向的自我價值,亦可以增加教室中,同學間和諧和支持的氣氛,創造正向學習的環境。
  2. 相信學生擁有潛能與優勢,協助學生檢視自身的資源,個人或環境的優勢,並學習運用資源,而非問題的解決。個人資源部分如:休閒活動、興趣、信仰、學校表現等。環境資源如:家庭支持、朋友或重要他人、學校氣氛、社區安全等。協助學生看到自己所擁有的資源,進而能對自己更有信心、能夠去面對所遇到的困境。
  3. 鼓勵學生正向行為的練習,例如:請學生寫出自己的優點,並思考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記錄下每天發生的好事及發生原因;寫下對某人的感恩,以電話或親自拜訪並表達感謝;每日主動幫助一個人或事等等。經由正向行為的反思與練習表達,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更深化為生命經驗,成為日後支持的資源。
  4. 增加學生看事情的多元性,如練習反向思考,學生處於困境的時,容易產生自貶的想法,因此幫助學生重新思考自己其它的優點,停止擴大挫折的經驗。或者可以請學生換個角度來看事情,例如:「如果你不是你,你是xx人,那麼他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可以跳脫原來思考的框架。
(C) 21教師向學生提問:「作者在本課中的哪些句子運用了譬喻法?」學生如果不會,教師 繼續說:「譬喻法通常會在句子裡使用『像』、『好像』、『如』、『似』、『彷彿』 等字。」此種方式屬於下列何種技巧的運用?
  1. 轉引
  2. 轉問
  3. 迅速提示
  4. 深入探究
(A) 22林老師對其自編的數學成就測驗進行試題分析,結果發現大多數的試題難度P值落在.70左右,鑑別度D值多數約為.46。下列對此成就測驗的敘述,何者正確?
  1. 難度偏易,鑑別度高
  2. 難度偏易,鑑別度低
  3. 難度偏難,鑑別度高
  4. 難度偏難,鑑別度低
(A) 23法國發生黃背心示威運動,受到全球的關注。五年級的楊老師為了讓學生對該運動 有深入的了解,請學生上網蒐集相關資料,分析其中的經濟與社會問題,然後再與 近年國內貧富差距嚴重的問題進行比較。這樣的活動設計與培養《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的哪一個核心素養較無關聯?
  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3.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4.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解說】
本題涉及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兩大核心向度,而與自主行動向度沒有直接關係。
(D) 24編製選擇題時,良好的誘答選項 不具有下列哪一種特性?
  1. 選項內容具有高度似真性
  2. 敘述語法合乎題意的邏輯
  3. 選項能有效反映學生的迷思概念
  4. 高分組學生的選答率高於低分組
【解說】
選擇題題型的命題原則與技巧-就試題選項層面而言
  1. 敘述宜減短,相同的選項文字應併入題幹,並避免以上皆是(非)選項。
  2. 誘答選項應具備與題幹敘述相關的似真合理性,以增加誘答力。
  3. 選項群中應只有一個最佳答案,且其文法必須與題幹採取相同格式。
【解說】
選擇題題型的命題原則與技巧-就試題題幹層面而言
  1. 敘述宜清楚且長度應適中。
  2. 敘述宜保持完整,避免被選項切割為不同段落。
  3. 敘述應採肯定句敘述方式,否則應以標示註明。
(D) 25下列哪一項做法最可能提高評量結果的效度?
  1. 在全校段考中以選擇型試題取代開放型試題
  2. 要求申請進入資優班的學生,提出在校成績
  3. 以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測量其閱讀理解能力
  4. 在正式測驗前,協助學生熟練聽力測驗的作答方式
【解說】
本題=測驗的「結果」效度
(C) 26四位老師針對「能源」主題課程的設計,發表以下的觀點:
趙老師:「要重視教師指導,讓課程能提高學生的基本學科能力與心智成長。」
錢老師:「應提供能源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經驗,使學生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孫老師:「以師生對話探究當前能源政策的政治影響,並對意識型態進行批判。」
李老師:「安排學生參訪當地的火力發電廠,調查當地空氣品質,引導學生省思能源與環境的關係,並提出改善策略。」 下列有關四位老師的課程設計觀點敘述,何者正確?
  1. 趙老師屬於進步主義
  2. 錢老師屬於社會重建主義
  3. 孫老師屬於概念重建主義
  4. 李老師屬於社會行為主義
【解說】
概念重建主義的課程觀概念重建主義的課程觀,包括(方德隆,2003;周淑卿,2002;周佩儀,民88)
  1. 對課程的關注甚於對教育的關注。
  2. 注重課程的對話(直觀的、個人的、神話的、語言的、政治的、社會的與精神的)方式,處理廣泛的問題與社會議題。
  3. 以課程理解觀(understanding curriculum)替代課程發展觀。視課程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與尋求意義的經驗與歷程;主張課程觀不是外界所限定的目標,也不是既定的文本內容,而是師生生活世界的互動內涵。
  4. 教師作為轉型的知識份子(teachers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之定位。強調教師對課程的聲音與角色(Giroux,1988)。
  5. 強調語言溝通技巧,個人自傳、文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美學(藝術、詩歌、舞蹈、戲劇)建構課程的意義。
  6. 以歷史、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社會學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
  7. 將所關心的社會、政治與經濟、意識型態的問題反映在課程當中。
  8. 師生是課程的主體,教室中的課程,不應是專家的課程,而是師生希望的課程。從課程忠實觀、實踐觀到締造觀。極力主張「教師即研究者」、「教師即課程設計者」。慎思尋求意義的課程經驗可以帶給師生「擁有課程」的感覺,不再疏離異化。
27-28 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27-28 題。
李老師剛在班上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時,常覺得課堂秩序不佳,學生討論內容不夠深入,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他觀察林老師教學後,發現她經常在學生討論 告一個段落時,明確指出學生的優良表現,例如「第一組每一個人都有輪流練習講解」、「第三組的圖表運用了不同顏色,很能夠表達出題目意思」、「馨儀不只有唸出算式, 她還說明她們那組為什麼會這麼想」等。其他學生聽見林老師的稱讚,也會設法吸收, 加以運用。
(B) 27林老師促使學生投入討論的方式,偏向下列何種學習理論的應用?
  1. 行為學派理論
  2. 社會學習理論
  3. 訊息處理理論
  4. 認知學習理論
(D) 28李老師經過觀課和議課,逐漸理解分組合作學習的真諦,經過修正後應用在自己的 班級教學上。有關其學習歷程與知識向度的配對,何者正確?
  1. 理解師徒制的意義∕概念性知識
  2. 熟悉分組合作學習的操作流程∕事實性知識
  3. 了解分組合作學習的理論背景∕程序性知識
  4. 反思本身教學方式並進行調整∕後設認知知識
29-30 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29-30 題。
六年級的美美向導師告狀:「小華隨便亂摸我!他怎麼可以碰我的身體?好噁心!」 美美臉色凝重,深感不悅。此時小華還與同學在遠處起鬨:「美美是男人婆!男人婆!」
(B) 29如果你是導師,下列哪一處置方式較 不適切 ?
  1. 安撫美美不滿的情緒,使其冷靜下來
  2. 為了瞭解事情始末,邀集同學還原現場狀況
  3. 請學務處於 24 小時內進行疑似性平案件通報作業
  4. 聯繫雙方家長,告知目前狀況,並請家長留意孩子身心狀態
(B) 30事情發生後,身為導師的你將美美轉介到輔導室進行個別輔導,也對全班進行性別 平等教育宣導。下列哪一項做法較不適切?
  1. 提醒同學若遇到性平案件,應該勇敢求助,不隱匿
  2. 以美美的事件為案例,向全班說明性平案件的法律責任
  3. 提醒同學勿任意觸碰他人身體,尊重每個人身體的自主權
  4. 強調性別多元與個別差異,避免加諸性別刻板印象於同學身上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發行或刊他處。

聯絡我們

我們將儘速跟回覆您的訊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