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聖首頁 研究所專區國考專區證照考試教職專區警察專區 │ 公職二合一 │ 課程諮詢服務  
 
 
 
 
 
 
考試介紹
 
 
 
 
 
 
 
 
 
------------------
 
考取要領
 
 
 
 
 
 
 
 
‧ 公職/證照二合一    
 
 
------------------
 
好站連結
 
 
 
 
 
 
 
 
 
 
教育類所-各科準備要領
◎ 各科準備要領:
  • › 教育研究法
  • › 教育學
  • › 教育統計學
  • › 教育心理學
  • › 輔導學
  • › 幼兒教育
  • › 特殊教育

一、前言
對於投考教育類研究所的考生來說,「教育研究法」一科的名稱,在各校的招生簡章上,至少有二十種以上不同的名稱。廣義的教育研究法包含「研究方法」、「心理與教育測驗」、「統計方法」等三個層面,涵蓋了從原則到實作的所有研究要素;狹義的教育研究法則單指「研究方法」,僅限定在進行研究的原則層面上。
諸多教育研究所考試中,有將近一半以上的研究所將它列為單科,所以投考教育類研究所的準備科目中「教育研究法」是應考的重頭戲之一。在這門科目上,考生的得分高低會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往往為錄取與否的重要指標,也是研究所考試中的勝負關鍵。因此,若有心報考教育研究所,此科絕對不可輕言放棄!

二、準備方向
教育研究法傳統包括─教育統計學、測驗與評量、教育研究方法論等三個領域,因教育統計另行說明以下僅就測驗與評量、教育研究方法此兩個領域的準備方法及學習重點分別說明之:
(1)  測驗與評量 在測驗與評量的部分,學習重點包括測驗的種類、信度、效度、常模、難度、鑑別度、教學評量基本概念、各類型測驗。近幾年來,新式評量如檔案評量、動態評量、實作評量、真實評量、多元評量等議題及試題反應理論也常出現在考題中,考生需特別留意。
但是,如果你的志願在心輔相關系所對於情意測驗中人格測驗、投射測驗的內涵、施測及結果解釋必須相當熟悉;如為特教所及幼教所對於個別智力測驗中的內涵、施測及結果解釋必須相當熟悉;如果是投考測統所,那麼便需多注意有關「現代測驗理論」(IRT)的部分,尤其是ICC等概念。
(2) 教育研究方法論 1、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包括教育研究的定義、科學研究方法的步驟、研究變項的種類、抽樣的方法等。其中研究變項的種類和抽樣的方法需熟讀,此範圍的出題方式多為解釋名詞,因此需熟記其定義;此外亦常搭配各種研究方法的運用出題,所以亦需熟知其使用方法和時機。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是學習教育研究法的基礎,一些重要概念將影響往後的學習。

2、教育研究的方法論:
即「研究典範」,主要為實證論、後實證論、詮釋理論和批判理論,此部分即各種研究方法背後的理論基礎,近年來漸成出題重點,因此需注意其意義、研究特性、優點和缺失和對研究方法的影響,教育研究的方法論的另一重點為質量典範之爭,兩者的比較亦為出題重點。

3、各種研究方法類型:
各種研究方法有十幾種,例如:實驗研究法、準實驗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其中,準實驗研究法、觀察研究法、調查研究法、事後回溯研究法、相關研究法、行動研究,都是出題重。而近年來,質性研究方法的出題率漸增,因此,敘事研究便需多用心研讀。此外,個案實驗法、紮根理論…等,亦為出題重點。這一部分的準備方法為熟知各個研究方法的意義、研究步驟、優點與缺失以及運用,因為自行設計一研究方案是熱門題型,想要在此獲得高分便需先熟知各個研究方法。

三、命題重點
(1)  測驗與評量 1. 基本概念及各類測驗。
2. 信度的概念:如各類信度及其誤差來源、測量標準誤、影響信度因素等。
3. 效度的概念:如各類效度、與信度關係-信度為效度必要條件。
4. 試題分析,如難度、鑑別力及誘答力等分析。
5. 常模的意義、目的及種類 。
6. 多元評量種類:如檔案評量、動態評量、實作評量、真實評量。
7. 新式測驗如:試題反應理論、適性測驗。
8. 測驗編製原則:如是非題、選擇題、配合題等編製原則。
(2) 研究法 1. 行動研究意義特性及設計流程。
2. 量化研究方法:如實驗法、事後回朔法、相關研究、觀察法等觀念。
3. 質化研究的特性及方法種類:如紮根理論 、敘事研究、三角交叉檢視法及研究效度等。
4. 方法論基礎—:如量的基礎有邏輯實證論、否證論、典範論及後實證學派。及質的基礎有
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及後結構主義等,而質量比較亦是每年必考的題目。
5. 研究計畫的撰寫方法、研究報告的撰寫方法以及參考書目的寫法等。
6. 抽樣種類:如分層隨機、系統抽樣以及質性研究的滾雪球式抽樣等。

一、前言
在考場上,有所謂的「一本書主義」。筆者則主張「兩本書主義」:第一本是補習班名師編纂的上課考用書,此書須晨昏定省,默念朝拜精讀之。並非補習班教師能耐高於大學教授們,而是在台灣特有的補教市場競爭下,這些所謂名師業已絞盡心思彙整考試可能出現之重點。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然可以看得更高更遠。

第二本則是國家考試典試委員層級、或各該系所教授所著之大專參考用書,考生可到各大書局或圖書館翻閱,挑選一本自己念起來語句通順、行文流暢者即可。閱讀該類書籍的目的,係要彌補補習班參考書為了精簡重點所產生的思考斷裂盲點。何以故?因現行補習班名師編纂的上課考用書內容幾乎都可應付大部分考題,然正因如此,參考書所呈現的是經過補教名師整理諸多教授們思想學說後的精華。所以,初學者常發現補習班的考用書,老師有教到的,回家後看得懂;沒有帶到的部份,就會茫茫然不知所云。此外,如果只是閱讀補習班考用書,常遇到考題文字內容一變化,就不知該
如何回答,等到補習班老師解題時,就會聽到老師說:有沒有聽老師說!?題目都沒有超過我的書範圍!各位看看書上的第××頁!是學生不夠用功嗎?不是。是老師沒有講清楚說明白嗎?也不是。是因為學生只讀補習班考用書是無法產生所謂的「學習遷移」的能力,即大家所熟知的「舉一反三」的能力。

根據心理學完形學派的主張:部分之合並不會等於全部。補習班考用書就是「部分之合」,就像一般我們唸到知名教授編纂的大部頭教科書,每一章節由不同教授所撰寫,雖然所有章節都帶到了,但邏輯上經常會有不一致的情形;而單一教授所者的教科書則整本均是其個人所撰寫,邏輯上基本上較連貫,思考比較不會被打斷而一致。所以,當讀者整本書唸完之後常有豁然開朗的「頓悟」,此即學習遷移能力開始發展之徵兆。

二、理論與實踐的調和
教育學最大的特色即在於其係一門同時兼具有理論與實踐的科際整合之學科。理論部份如教育史學、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實踐學門則有教育行政學、課程與教學等;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教育統計學與教育測驗。看似龐雜,實則每科均是相互涵蘊。例如,教育哲學是所有教育類科之後設學門,教學成功的要訣即在掌握心理學概念,課程的理論基礎則需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來奠基;行政學既是在探討社會關係下的制度、組織運作,也是在研究組織內領導者與成員之間的心理交互作用……。此外,即便是抽象如教育哲學,所論及的,一定都曾在你我曾有的求學過程中遭遇或曾省思的經驗或命題。

是以,許多學子初入門時,雖被教育學門的博雅特質給震攝住,卻也往往在完整研讀過後,發現有「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豁然開朗。因此,對於輔接觸教育學而有見樹不見林慨歎之學子,實無須過度緊張,找個時間靜下心來,在每個章節結束駐足時,不妨回到目次頁,想想自己所在的位置,想想自己幼時或成長背景相似的教育情境,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三、申論高分不二法門 - 多練習
許多補教名師經常會開一些期刊的書單要學員們多閱讀。對此,筆者則深表不以為然。如果是重考 生或是本科生,在基本功已紮穩的情形下,廣泛閱讀當然是有所增益。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在整體 教育學架構都尚未釐清的情形下,立即多方閱讀,恰可能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筆者比較建 議的是,以勤練習寫作的方式,步入高分之聖堂。不僅唸通了要練習,唸不通更要練習;會寫要練 習,不寫更要練習。

四、然而,真不知如何下筆怎麼辦?
有請「背多分」上身,就是去背補教名師所解之歷屆試題。年紀大了,怎麼背都背不起來怎麼辦? 就當「文抄公」,書聖王羲之在成名前,從小也是臨摹千萬遍名家之字帖。而申論題入門也一樣: 一邊抄,一邊體會、模擬解題老師的技巧,然後再儘量將題目架構記下來,以後遇到類似題目就可 以用該架構回答之。
當然,此時最好能有「專家」在一旁指導,專家可以學校教授、已考取者或是補習班老師。

五、練習哪些題目?
考生可自行歸納歷屆試題,五年內出過三次以上即是萬年不敗之「題王」,即是一定要會的基本題。 沒時間歸納,就僅練習補習班所提供者,一樣亦足夠矣。

六、讀書夥伴
最近有教育學者著文批判師資培育或教育研究所已淪為補習化,聞之不禁讓人感到無奈與悲哀!我 國師資培育淪落至此,絕非普羅的準教師大眾所願!偏低之錄取率與日益刁鑽題型與內容,並非各 大專校院師培機構所訓練出的準教師所能應付,因為教育學分修習與教育學研究的目的本就不是為 參加考試,所以往往所學都跟考試大相逕庭,求助無門之考生當然得花額外的金錢與時間到補習班 學習考試之技巧與重新有系統地學習所考之內容。

所以,建議第一年參加教師甄試可藉由補習班的課堂指導與考情蒐集的協助,方不致於茫茫然無頭 緒。若是沒有餘力或閒暇參加補習班課程,那麼可能就要自己多花點時間,或者找幾個三五好友, 組成讀書會,相互砥礪、共勉。當然,讀書會的目的絕不是一起讀書(除非是在禁止交談的圖書館), 而是在自力研讀不倚靠補習的的過程,合舟共濟以補獨學而無友之憾。

一、前言
「教育統計」是身為教育人必讀的一門學科,是量化過程的一個重要工具,但也是教育人最惶恐的一門科目。因為裡面含有很多與機率有關的數學運算。對於數學底子較差的同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二、準備方向
(1)  熟悉每一章的架構 「教育統計」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彼此息息相關一般均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敘述統計,主要是探討樣本與母體個別的特性,其中包含有統計圖表、
 集中量數、變異量數、偏態與峰態…等,這些是學教育統計需了解的基本知識。
▲第二部分為推論統計,是統計學最精華的部分,主要是探討樣本與母體的關係。
 其中包含有估計、檢定等等。透過樣本的統計量去推論整個母體的母數。例如由
 三年甲班數學的平均成績去推論整個學校三年級數學的平均成績。
▲最後一部分是實驗設計,主要目的是操弄自變項,探討對依變項的影響,包含回歸
 分析,變異數分析…等。這三大部分需緊密結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你會發現
 教育統計不像想像中的困難。
(2) 了解公式意義

從過去的經驗,同學最感頭痛的就是公式很難背,不然就是看到題目不知利用哪一個公式。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去理解每個公式背後的意涵。例如集中量數為資料集中的位數,包含算數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幾何平均數、調和平均數。再不同的條件與工具的限制下選擇適合的集中量數來代表資料集中的位置。如探討書籍銷售量的排行榜時,選擇中位數為期平均值,因為中位數為次序變項。

(3) 反覆演練考古題 不論研究所考試或各類公職,證照考試,考古題出現的機率均很高,尤其是研究所考試,各個學校有其偏愛的出題方向。這與其學校教授所做的學術研究方向有關。所以在充分熟讀教育統計的內容之後,應不斷反覆演練考古題,才能充分掌握考試方向。
總之,教育統計是一門令人又愛又怕的科目,如果能深切理解其內含及其應用方法,不論是為了準備考試或將來做學術研究時能成為你得利的助手。祝大家都能金榜題名,實現夢想。

一、前言
(一)以心理學為考科的研究所:
  1. 心輔所、心諮所、諮教所、復健所、身障所:大範圍的命題型式,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訊息處理理論是常命題的範圍,未來的趨勢是以「認知心理學」為主軸,對
   心理學上著名的實驗或實驗法的設計也會列入出題。
  2. 聽障所、聽力所:發展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生理心理學是常命題的範圍,聽障所多以英文命題,記憶歷程
   、海馬(迴)、邊緣系統是命題重點,聽力所會含測驗統計的範圍。
  3. 成人所、高齡所:範圍較固定,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是常命題的範圍,心理學和成人
   心理學一並出題,相關的主題有老化的適應及健康維護,發展心理學中有關成年期之後的發展是命題的重心
   ,例如:Erikson未考慮的生命休止和臨終,可由Kubler-Ross的臨終階段來補強。
  4. 幼教所、人類發展所:心理學和兒童發展有重疊或交叉命題的趨向,以發展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為主軸,
   題目和教心相似,相關的主題有早期依附關係和分離焦慮、性別角色發展、遊戲、動態評量、少子化、
   幼兒園的規劃。
(二)以教育心理學為考科的研究所:
   教研 / 國教 / 課教 / 資教 / 諮教所(教心組):大多以合科命題的方式來進行主題統整,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常命題的範圍,相關性較強的科目有課程與教學、教育測驗及統計、諮商與輔導。

二、準備方向
 【入門篇】
  新手剛進入心理學領域時,建議先從一本架構清晰、系統明確的現代心理學開始研讀,建立有關心理學的認知
  結構(基模),由最基本的五大學派─行為學派、精神分析、人本論、認知論及生理心理學作為基石,再配合
  各個主題切入探討,閱讀時先瀏覽各個標題,再把標題轉為問題,以回答問題的眼光來精讀每個單元,並將
  生活中的相關經驗加以整合,80% 的時間作為自我重述,被視為是鞏固記憶的有效方法,再參考相關書籍中的
  重要主題,旁徵博引,並作綜合比較,以爭取解釋名詞及基本問答題的分數。

 【進階篇】
  研究所的考試被視為是性向測驗,目的在篩選出具有研究潛力的準研究生,故背誦書籍、精熟重要命題僅是
  基本準備工作,行有餘力還必須留心教育學術研討會中的最新研究成果,系、所定期出版的期刊、學報及系所
  典試委員的新近作品、目前教改的方向、民間教改的聲音及熱門議題等,綜合性的題型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流暢
  的思考才能脫穎而出,相關論文和評析都應關心,顯示考生獨立研究的實力。

 【實力篇】
  能力不等於表現,在考場上如何秀出內涵,則必須靠平時審題,勤練考古題來強化,80% 的考題,集中在20%
  的重點,細心的考生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不同的題目,往往隱藏著相同的答案,透過考古題一方面檢驗
  自我學習結果,二方面可確認自己準備方向無誤。

三、各單元重點
緒論
▲ 五大學派(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論、生理心理學、認知論)對特定行為,
  例如:攻擊,作出不同面向的解釋。
▲ 研究方法:包括實驗法、相關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研究,其中以實驗法中
  變項的設計最重要。
發展心理學
▲ 皮亞傑(Piaget)及後皮亞傑學者,例如維果茨基(Vygotsky)、布魯納(Bruner)
  的認知發展。
▲ 艾立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和弗洛依德(Freud)性發展理論的比較。
▲ 柯柏格(Kohlberg)的道德發展。
▲ 依附行為。
學習心理學
▲ 行為論:包括古典、操作制約、社會學習的學習原理,相關教學法為編序教學、
  精熟學習、凱勒計畫。
▲ 認知論:包括頓悟學習、符號學習的學習原理,相關教學法為發生知識論、發現
  學習論、意義學習論、訊息處理理論和建構論。
▲ 人本論:包括知覺心理學、自由學習、開放教育、合作學習、學生中心教育觀。
感覺
絕對閾和差異閾(韋伯定律、費希納定律、史蒂文生定律)。
知覺
知覺心理特徵、似動現象(自動、閃動、誘動)、月亮錯覺。
意識
快速眼動睡眠(REM)、夢程(顯性、潛性夢境的轉換)、催眠、藥物濫用
(耐藥性和上癮)。
記憶與遺忘
▲ 記憶的緩衝理論(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 長期記憶的分類,安德森(Anderson)分為陳敘性和程序性記憶;Squire分為內隱和
  外顯記憶。
▲ 遺忘的原因(干擾、動機性遺忘、缺乏提取線索)及記憶術的使用。
語言思考和問題解決
▲ 杭士基(Chomsky)的獲取語言器官(LAD)、沃夫(Whorf)的語言相對假說和
  失語症。  
▲ 迷思概念、概念構圖、後設認知、聚斂和擴散性思考、啟示法。  
▲ 生手和專家的比較。  
▲ 創造力、創意教學和培養創造力教學。
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
▲ 標準化測驗:信度、效度、常模及實用性。  
▲ 多維取向的智力理論,包括智力多元論(MI)和智力三元論。  
▲ 個別差異,包括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個別差異,個體間和個體內的個別差異。
人格心理學
▲ 人格理論: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學派、特質論、人本論。  
▲ 投射式人格測驗(羅夏克墨漬測驗和主題統覺測驗)。
動機與情緒
▲ 動機方面:成就動機、目標類型、溫納(Weiner)自我歸因論、卡芬頓
 (Covington)的自我價值論、班度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論、葉杜二氏法則、
 柏氏模式、增強 學習動機的策略。  
▲ 情緒方面:斯辛二氏情緒論、A型人格、一般適應症候群。
變態心理學
▲ DSM四版的五軸。  
▲ 焦慮症、情感症(憂鬱症、躁鬱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的成因、解釋及預防
  之道。
社會心理學
▲ 態度改變及其理論。  
▲ 歸因理論及其歸因誤差。  
▲ 從眾、順從、服從。  
▲ 集一思考和團體極化。
諮商與輔導
▲ 諮商學派:分別為弗洛依德(Freud)的精神分析(強調領悟),阿德勒(Adler)
  的個體心理學(社會興趣和虛構目的)、艾立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
  論」 、羅傑士(Rogers)的個人中心治療(諮商關係三大要素)、皮爾斯(Perls)
  的完形治療(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格雷瑟(Glasser)的現實治療(行動計畫的
  跟進)、柏尼(Berne)的溝通分析(溝通和結構分析)和行為治療的行為改變
  技術等。  
▲ 生涯輔導理論:包括舒波(Super)和何倫(Holland)。
生理心理學
▲ 左右腦側化、語言區。  
▲ 神經元的傳遞歷程。
▲ 鏡映神經元。
班級經營
▲ 康尼模式。  
▲ 教師效能訓練。

一、前言
上課時常以「犧牲享受,享受犧牲」來勉勵同學。因為準備考研究所不只是與時間挑戰,更是挑戰自己的信念,所以唯有於考前犧牲一切享受,方能享受考後上榜的喜悅與之前的一切犧牲。 近年來,受到心理師法通過的影響,諮商與輔導系所成為熱門的系所之一,報考的人數也因而逐年增加。所以,若想在競爭激烈的考試中脫穎而出,好好掌握準備方向及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二、考情趨勢
(1)  內容範圍 諮商與輔導若以取向來分可分成動力分析取向、經驗關係取向、行動取向、系統觀點取向、後現代主義取向等共十二大學派。
首先,建議先熟讀各學派,再依照其取向,注意彼此間的相關性、比較性,並針對社會時事,例如:自殺、憂鬱、工作壓力等,與諮商輔導理論做結合。
其次,務必掌握每一學派的人性觀、治療理念、治療目標、治療技術與優缺點等。
最後,還需加強諮商的倫理議題、學校的輔導工作、生涯輔導、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等。
(2) 考題類型 現在各校的題目類型愈趨多元性,除了基本的申論題、簡答題或解釋名詞之外,有些學校亦會加入選擇題、配合題、是非改錯等類型。因此唸書時,就必須不能遺漏任何章節,且所接觸的內容就須既深且廣,如此才能應付各學校可能的考題類型。
另外,近年來有許多學校的考題都偏重以英文命題,尤其以解釋名詞、配合題為最多,所以在做準備時,就要特別留意一些專有名詞或重要理論的中英對照,以免考試時因題目看不懂而白白失分。
(3) 閱讀的資料 包括固定的考試書單、書目與具有時效性的相關文章和期刊。
▲ 必讀書單
  修慧蘭校定,<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雙葉出版社
  李茂興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學習手冊>,揚智出版社
▲ 參考書目
  呂勝瑛著,<諮商理論與技術>,五南出版社
  金樹人著,<生涯諮商與輔導>,東華出版社
  宋湘玲等著,<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復文出版社
▲ 相關期刊: 輔導季刊、諮商與輔導月刊、學生輔導雙月刊。

在此建議以熟讀修慧蘭教授校閱翻譯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為主,再選擇宋湘玲等著,<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以了解學校輔導工作的架構與理念,待這兩本熟讀之後,再選擇其他書籍或期刊資料作為補充。

三、應答技巧
(1)  時間分配 研究所考試時間大都以一堂100分鐘為主,所以時間的分配就非常重要。因此,建議您在拿到考卷時,先瀏覽過考題一遍後,然後就每一題的配分,決定花多少分鐘來把它寫完。例如,申論題一題25分,即以約25分鐘寫完。
(2) 條理分明 申論題或簡答題的作答方式,要以段落分明、重點整理的方式呈現。如此做為,您才能讓閱卷老師在輕鬆之餘就可以得知您的才華,關鍵分數自然就大大提升。
(2) 獨到見解 錄取一位研究生的標準,除了他的理論知識要豐富之外,最重要的還希望從他對考題的論述中,看出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不希望只是一昧地「複製」書中理論而已。因此,您在面對考題時,除了善用所熟讀之理論知識外,還可結合相關時事、現象與個人獨到之見解,切題發揮以求高分。

一、前言
一般人總以為要考幼教所,本科系之考生因大學四年所修習之課程對其考試是一大利多,而相對地,非本科系的考生(尤其是非教育相關科系)則在考試上明顯居於弱勢。然而根據張老師的教學輔導經驗看來,大學唸的是否是幼教科系與上榜率並無明顯相關,反而是考生是否能掌握住考試趨勢方向、鍛鍊思考組織能力、並勤做筆記與學習小組的討論息息相關。 因此,撰寫此文將幼教所考試之趨勢方向與準備之要領,簡述說明,希能對考生有所助益。

二、準備方向
多數幼教所之考試科目主要有三:幼兒教育學(含教育心理學)、幼兒發展、教育研究法。
 1. 幼兒教育學涵蓋範圍極大,舉凡:幼兒教育思想主張(科門紐斯、盧梭、斐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特梭利、
  杜威) 、幼教課程模式(主題、方案、華德福、河濱街、高瞻課程、卡密迪汎斯、光譜計畫) 、幼教心關政策議題
  (幼托整合、兒童教育與照顧法、外籍新娘與子女教養、幼兒美語教育) 、幼教課程設計(幼兒全語言課程、幼兒
  環境空間設計、遊戲課程理論與實務、幼兒創造力教育)。
 2. 幼兒發展則以重要的理論為主要研讀項目,諸如:行為主義、心理分析論、認知發展理論、訊息處理觀、動物
  行為論、生態系統論、大腦神經科學相關研究…等;此外某些重要之發展議題亦應一併留意,如:幼兒知覺發展
  、語言發展、依附行為現象、人格氣質表現、攻擊與利他行為發展、角色取替與同理心….等。
 3. 教育研究法主要有三項重點:教育統計學、測驗與評量、教育研究方法,一般幼教所的考題主要仍以測驗與評量
  、教育研究方法為出題範圍,尤其在近年來所受重視的另類評量較受出題老師青睞。例如,真實評量、動態評量
  、檔案評量。

三、準備要領
許多考生花了很多時間在準備資料閱讀及記誦上,然而當進入考場後在面對著試卷紙上的考題時,卻是腦袋一片空白,腸思枯竭後仍是一字難出。即使在答案紙上洋洋灑灑寫了十數行文字,卻未能拿得高分。大多數的原因不在於考題太難或是教授給分嚴苛,而是考生的論述中欠缺條理組織,常未能言簡意賅地闡述題意與己見。

然而追究其中原因,在於考生錯誤的讀書態度與方法,以為只要讀書記誦的時間越多,便能拿得高分;或以為讀書是個人的事,而忽略了合作討論與意見分享腦力激盪的重要,以致於事倍功半。 〝閱讀後的筆記思考整理〞與〝小組討論整理組織〞是面對研究所考試成功的重要法門。從事有效率的筆記,首先要先建立筆記的正確觀念,筆記並非是將文中的重要字句照抄,而是要將思考後的重點以自己理解的文字將關鍵字句記錄繪製成「學習地圖」。製作學習(心智)地圖的相關概念,考生可上網查詢相關網頁,並多加練習,最後考生將會發現自己的思考組織能力進步了,亦有助於日後考試申論題的論述。最後提供以下參考書目,以助考生重點範圍的掌握。

一、前言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乃係針對特殊學生所施予之教育措施,特殊學生包括資賦優異與身心障礙二大類學生的就學與教育服務,邇來因人權思潮與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發揚,特殊教育益受重視。

二、重點趨勢
■ 《特殊教育法》的修正
98年11月總統公布《特殊教育法》修正案,內容由原本之33條修正為51條,修正重點包括:
1. 法規體系架構採分章節呈現;
2. 中央特殊教育預算由3%提高至4.5%;
3. 明確規範特各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諮詢會及鑑輔會組成;
4. 各直轄市、縣(市)應至少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分校或班);
5. 專章說明資賦優異教育之辦理方式、具體做法及獎勵措施;
6. 有效建立特殊教育支持系統及行政網絡。
■ 對特殊兒童不加分類
不加分類的作法,主要在揚棄傳統醫學本位的身心障礙標記,而注意特殊兒童功能上的損傷(functional impairment),以提供適合其需要的協助,此為目前世界各先進國家的趨勢,而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係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為主。
■ 重視學前教育與早期療育
美國法令規定各州如欲得到聯邦政府的經費補助,即須對身心障礙兒童提供免費而適當的教育(FAPE)。依「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之統計每投入1塊錢成本在早期療育上,則可節省特殊教育3塊錢的成本,也有專家認為3歲以前接受早期療育一年的效果會是3歲以後10倍的功效,故早期療育愈早愈好,尤其要把握學前的黃金療育期。
■ 家長參與
特殊學生的家長參與,有下列幾個意涵:
1. 學習教學:家長在學校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學習老師如何教導特殊的孩子,回家
 後再予指導。
2. 組成家長團體:組成家長團體互相傾訴心聲,互相傳遞經驗,或團結一致,為
 特殊兒童爭取權益。
3. 參與決策:對老師的教學方案,參與決策,讓方案更易落實,有利於特殊兒童的
 學習。
■ 研發輔具與教材教具
科技的進步,對特殊教育產生莫大的貢獻,如團體助聽器的發明,讓啟聰學校(班)的學生受惠;盲用電腦的發明,使視覺障礙學生得以開拓更寬廣的教育內容。
■ 融合教育思潮
融合教育(inclusion或inclusive education)是目前國際思潮的主流,融合教育是回歸主流理念後更進步的概念,除了主張將特殊兒童回歸到普通班的「正常社會」學習外;融合教育更強調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相似性,主張他們在相同的環境接受教育;強調的是和諧性的融合,以培養兒童健全人格,使其能力得以充分發展,日後得以各發揮所長。
■ 回應性介入
美國在2004年《IDEA》法案的修正中,提出可採取「回應性介入」(RTI)作為替代的學習障礙鑑定方式,其目的在於以學習者需求為本位,提供學習困難的學生及早、有效的高品質教學過程,進而有效監控學生的進步,並依據學生的回應作教學上的調整。強調透過及早篩檢出學習困難的高危險群學生,提供適當的介入,由監控學生的學習表現分辨是否確實具有學習障礙,使鑑定工作落實,同時,促使特教成本發揮最大的效益。
■ 個別化轉銜計畫
所謂個別化轉銜計畫(Individual Transition Program, ITP)係指執行一項讓身心障礙學生離開現在的學習環境,做好準備進入上一級學校或就業的計畫,包括各種適當的介入與提供的訓練,可協助學生從學校進入下一階段學校或職業生活的適應。
■ 自我擁護與自我決策

自我擁護(self advocacy),又稱「自我倡導」,是由身心障礙者發起的社會及政策運動,是為了讓身心障礙者重要的議題發聲,包括享有與他人相同的權利與義務;而自我決策(self-determination)係一種由瞭解、認識自我進而為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以達成自我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其強調個人自我選擇、自我掌控及個人有意義、有目的的成就。

   
 

本站內容為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連結、發行或刊登他處,以免觸法
Copyright by www.easywin.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